时间:2021-7-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拦蒿”和“拦椽”是临汾利用频次比较高的两句民间俗语。

对话者往往是在可以意会的特定语境下来使用这两个词语。

话说有一年秋天,张家村的张三一早就扛着工具去玉米地锄草。锄了一会燥热难耐,索性把裤子脱了扔到地头草地上,继续锄草。请注意,那个年代劳动人民是穿不起所谓内裤的,有钱人也没那习惯。嘿嘿,野地里又没人,身上一丝不挂,张三大大咧咧地干着活,很是凉快很是惬意。

再说李家村的李四,鸡叫头遍挑着扁担进县城去卖菜。李四菜担子压肩走山路,没多会儿汗顺着脊梁骨往下流,于是把裤子脱了搭在扁担上继续走。李四走了二三十里路,到了张家村外的路上,小鸟叽叽喳喳叫开了,东面天上露了白,该穿裤子了。他放下菜担一看,坏了,裤子不知丢到哪儿了。这可咋办呀?李四一抬头看见前面地里有人干活,再一瞅地上有条裤子,不管三七二十一穿上裤子再说。

张三发现有人,丢下手中的活计到地头来穿裤子,没想到裤子已经穿到李四腿上。两个人争吵了半天也没吵出什么名堂。张三无奈,从地头拔出些蒿草拦在腰里遮住了丑。李四挑着扁担朝县城方向去了,张三气呼呼地回家穿了条裤子去追赶李四,李四担子压肩倒走得风快,到县城才追上。两个吵吵闹闹拉拉扯扯进了县衙。张三击鼓叫喊,便打开了官司。

那糊涂知县听张三李四说罢做出了与事实不符的结论:张三犁地离家近,肯定上地时没穿裤子;李四进城卖菜离家远,肯定穿着裤子。张三“拦蒿”之事纯属捏造实在荒唐。于是这混知县下令打了张三四十大板,放人时还说:“往后不许再瞎拦蒿!”

事后,当地百姓编了一段顺口溜为张三鸣不平:张三脱裤拦了蒿,李四讹裤真是糟。知县晕头又晕脑,拦蒿官司拦了蒿。

久而久之,“拦蒿”就成为脱离客观实际,胡说八道下结论的代名词。

再说说拦椽。

临汾人说话喜欢用“拦蒿”一词,拦椽(砍椽)这一日常用语,使用率也颇高。

从语境分析,拦椽大概表达的意思是形容某人说话不靠谱,不上档次,令人鄙夷。

其实,“拦椽”一词并不独属临汾方言,也是山西、山东、河北、河南等北方地域的的方言,许多地方用“砍椽子"一词,这个词的本意是,男人自慰以自愉。歇后语有~撒手—见快,土地爷~—神撸。以下故事颇可演绎砍椽的含义。

话说二娃在临汾城拉茅粪,回到老家给村里人吹牛说他在卫生局工作。其实,村里人都知道他在外头拉茅粪,只不过是碍于面子不好意思说破罢了。

邻居家三婶是个直肠子,在巷里碰见二娃,离得老远就喊道:“二娃,把我宝娃也引上跟你去临汾城拉茅粪吧。”巷里人多,二娃觉得很没面子,便气呼呼地说:“砍椽哩!”三婶把“砍椽哩”听成砍椽,急忙说:“叫我宝娃砍椽也行,乡里乡亲的,你照顾娃着。你砍粗的,叫我娃砍细的,不敢把娃累着了。”

直接点击以下文字链接,阅读推荐内容:

阳泉方言趣谈

汾东土话——小店方言词汇趣谈

崞县方言俗语

晋方言

山西方言实在妙

晋方言

比鬼还鬼!“老圪节”背后的玄机

晋方言

北格南格原来是北隔南隔

晋语里那个奇妙的“圪”字,听听方言专家怎么解读

晋方言

杂七杂八说“圪榄”

晋方言

比鬼还鬼!“老圪节”背后的玄机

晋方言

戳拐,可真的是戳下大拐咧

晋方言与山西人03:晋方言与醋文化

晋方言与山西人02:晋方言与山西民歌

晋方言与山西人01:晋方言,古代语言的活化石

从几个一读就错的地名看太原地名异读现象

太原话里变幻多端的“圪”字

太原的“老圪节”,是贬损还是调侃?

“红火”在山西方言里到底有几个意思?

山西方言中的“姑儿”与老鼠

那些呆萌可爱的叠音词,让山西方言亲死个人

“毛鬼神”是个什么鬼?

郝妙海:古太原县境内的“歇话”

郝妙海:切塔、吊客、圪料、犟圪榄……太原县话里如何说人

郝妙海:精彩的太原县惯用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