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显取经回国对中国佛教的贡献 作者:韩文元于盛庭 法显(—年),东晋高僧。俗姓龚,平阳郡武阳(今中国山西省临汾市)人。他是中国到天竺(印度)取经求法并携经像而归的第一人,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 东晋隆安三年(年),法显以65岁高龄,毅然偕同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人从长安出发赴天竺寻求戒律。 东晋义熙七年(年)七月,法显搭乘商船,由海路回国。于年七月十四日(阴历)在青岛崂山登陆。 法显是“一带一路”先驱者,第一人。被鲁迅称为“舍身求法,中国之脊梁”。习近平多次提到法显,在访问斯里兰卡时说“中国和斯里兰卡有高僧法显开启的千年佛缘”。印度历史学家说“如果没有法显的《佛国记》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记》,马欢的著作,重建印度古代历史是不可能的”。 法显天竺取经回国,做了两件大事: 一是在徐州桓山首建龙华寺,郦道元《水经注》说“法流中夏,自法显始也”。 二是法显撰写《佛国记》和翻译经文。对中国的佛教文化作出重大贡献。 一、法显在徐州桓山首建龙华寺,“法流中夏,自法显始也” 东晋沙门法显,励节西天,历游圣迹。乘危履险,浮海东还。于青岛崂山登陆,遂南造京师(今南京),道过彭城(徐州),应徐兖青州刺史刘道怜之请,在彭城一冬一夏,《佛国记》载“刘兖青州请法显一冬、一夏。夏坐讫”。 法显在彭城的故事,由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唐代释道世《法苑珠林》记载。 法显的生平事迹由南朝梁僧祐《出三藏记集》,梁慧皎撰《梁高僧传》,北齐魏收《魏书》等记载。 法显在徐州桓山首建龙华寺,“持龙华图,首创此制。法流中夏,自法显始也。”丁福保先生编纂的《佛学大辞典》称徐州龙华寺“实中国第一佛寺矣”。 法显建桓山龙华寺是中国第一座具有古印度建筑风格的寺庙,即龙华寺后面有石窟。 徐州桓山龙华寺,是法显回国后,持龙华图(即古印度原始寺庙、石窟、佛像等),首次建造的具有印度建筑风格的寺庙,即寺庙后面有石窟。 法显建的桓山龙华寺是中国第一座龙华寺,中国现有同名佛寺数座:如上海龙华寺、绍兴龙华寺等。 绍兴会稽龙华寺,为南朝宋元嘉二十四年()吏部尚书江夷建,夷:济阳考城(今河南民权人)。夷父江彪东晋永和中任会稽内史,龙华寺寺地为其居宅。据说,寺内的弥勒佛像本来为江夷的好朋友戴颙建造,戴颙是当时著名的雕刻家。得益于法显弥勒佛像。 法显在彭城(徐州),《佛国记》已写出“刘沇青州请法显一冬、一夏。夏坐讫”。 刘沇青州,是彭城(北徐州)刺史刘道怜的官称,“刘沇青州”代指彭城。 问:《佛国记》写了法显在彭城坐夏,“一冬一夏”,为什么《佛国记》中,没有“彭城”和“徐州”的记载? 解答:1、刘道怜镇彭城 刘沇青州(刘道怜),镇彭城,为徐州、兖州、青州三州刺史,守护北镇边疆。 刘沇青州,指刘道怜,他是南宋皇帝刘裕同父异母兄弟,所以委以重任。 刘裕三兄弟,有刘道怜,刘道规,都是军中大将。 刘敬宣可信吗?别人还要策反他那?宋书有记载。所以,后来刘敬宣才做北青州刺史。 《佛国记》是法显自己写的,故写刘道怜请法显在彭城坐夏。 《僧祐录》、《高僧传》及其它关于法显的记载,是后人写的。所以写在青州,刺史想留法显,法显没有久留,遂向建康。 后人记述法显在青岛写的详细。没有写在青州坐夏。只是写“请留过冬”及“请留过久”。 而法显写“一冬一夏,夏坐讫”,说明只有刘道怜请法显在彭城建龙华寺,时间很长“一冬一夏”。 2、法显在彭城 法显撰《佛国记》没有直写“彭城”二字,而是用“刘兖青州”刘道怜代指彭城(徐州)。因为义熙七年(公元年)至义熙八年(公元年阴历九月十三日),刘道怜为北徐州刺史,坐镇彭城。一直在徐州镇守边陲。 《资治通鉴》载:晋安帝义熙七年(辛亥、公元年),“并州刺史刘道怜为北徐州刺史,移镇彭城。”晋安帝义熙八年(公元年)(阴历九月十三日)庚辰,任命北徐州刺史刘道怜为兖、青二州刺史。 “刘兖青州”是指徐州兖州青州三州刺史刘道怜,“刘兖青州”代指彭城(徐州)。 3、刘敬宣曾任青州刺史 刘敬宣曾任青州刺史,并没有任“徐州,兖州”二州刺史。 《宋书》和《资治通鉴》都记载刘敬宣曾为北青州刺史,冀州刺史。 《佛国记》与《资治通鉴》都记述北徐州刺史刘道怜为沇青二州刺史。 所以,只有刘道怜称为“刘沇青州”。 刘道怜请法显在彭城一冬一夏 (一)法显著《佛国记》记载:刘沇青州请法显一冬、一夏。 东晋法显大师著《佛国记》,成书于东晋义熙十年(甲寅)公元年。记载“刘沇青州(徐州刺史刘道怜)请法显一冬、一夏。”如下: 得两猎人,即将归,令法显译语问之。法显先安慰之,徐问:“汝是何人?”答言:“我是佛弟子。”又问:“汝入山何所求?”其便诡言:“明当七月十五曰,欲取桃腊佛。”又问:“此是何国?”答言:“此青州长广郡界,统属晋(刘)家。”闻已,商人欢喜,即乞其财物,遣人往长广。太守李嶷敬信佛法,闻有沙门持经像乘船泛海而至,即将人从至海边,迎接经像,归至郡治。商人于是还向扬州。刘沇青州请法显一冬、一夏。夏坐讫,法显远离诸师久,欲趣长安。但所营事重,遂便南下向都,就禅师出经律。 明崇祯时期汲古阁刊本《佛国记》原版,如图,记载“刘沇青州请法显一冬一夏,夏坐讫” 明崇祯时期汲古阁刊本《佛国记》 明崇祯时期汲古阁刊本《佛国记》 注:弘始二年岁在己亥,应为“弘始元年”。“刘法青州”,应为“刘沇青州”。 法显青岛登陆时间:义熙八年()七月十四日(阴历),阳历9月5日(闰六月)。 刘沇青州:北徐州刺史刘道怜为兖、青二州刺史。参见章巽《法显传校注》页。 法显西行第十四年,海上归来时,于船上安居,即义熙八年()之坐夏。 法显西行第十五年,法显在彭城(徐州)夏坐,即义熙九年()之坐夏。 1、《佛国记》:“刘沇青州请法显一冬、一夏。夏坐讫,法显远离诸师久,欲趣长安。但所营事重,遂便南下向都。” ———刘沇青州,就是指在彭城的刘道怜。 这是法显自撰《佛国记》记载:刘沇青州请法显一冬、一夏。 2、《高僧传》第三卷 梁会稽嘉祥寺沙门释慧皎撰 “显持经像随还。顷之欲南归。青州刺史请留过冬。显曰。贫道投身于不反之地志在弘通。所期未果不得久停。遂南造京师。” ———刺史指青州刺史(没有说出名字) 说明是南朝梁会稽嘉祥寺沙门释慧皎撰写 3、《出三藏记集》 梁建初寺沙门释僧佑撰 “显持经像随还。顷之欲南归。时刺史请留过久。显曰。贫道投身于不反之地。志在弘通。所期未果。不得久停。遂南造京师。” ———刺史指青州刺史(没有说出名字) 说明是南朝梁建初寺沙门释僧佑撰写 4、元·念常撰《佛祖历代通载》第七卷 “显见之动东归之思。又二年达于青州。太守李嶷躬迎之。护送入于京师。” ———太守李嶷护送法显到京师(南京) 说明是元代念常撰写 《佛国记》是法显自己写的,故写刘道怜请法显在彭城坐夏。 《高僧传》及其它关于法显生平故事的记载,是后人写的。所以写在青州,刺史想留法显,法显没有久留,遂向建康。 后人记述法显在青岛写的详细。没有写在青州坐夏。只是写“请留过冬”及“请留过久”。 而法显写“一冬一夏,夏坐讫”,说明只有刘道怜请法显在彭城建龙华寺,时间很长“一冬一夏”。 北朝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约—),与南朝齐梁僧人、佛教史学家僧祐(—),为同一时代人。虽在不同的国家,但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南朝僧祐《出三藏记集》同时都记载法显。在南北朝对峙时期,徐州归为北魏的版图,所以,有《魏书》记载“徐州志”及法显的事迹,孝文帝南巡徐州的故事。 (二)北徐州刺史刘道怜为兖、青二州刺史 《资治通鉴》第一百一十六卷 晋纪三十八安皇帝辛义熙七年(辛亥、) [1]春,正月,己未,刘裕还建康。 [2]是岁,并州刺史刘道怜为北徐州刺史,移镇彭城。 八年(壬子、) [1]闰月,庚子,南郡烈武公刘道规卒。 [2](阴历九月十三日)庚辰,诏大赦,以前会稽内史司马休之为都督荆·雍·梁·秦·宁·益六州军事、荆州刺史;北徐州刺史刘道怜为兖·青二州刺史,镇京口。 [3]十一月,己卯(十三日) 因遗冀州刺史刘敬宣书曰:“盘龙狠戾专恣,自取夷灭。异端将尽,世路方夷,富贵之事,相与共之。”敬宣报曰:“下官自义熙以来,忝三州、七郡,常惧福过灾生,思避盈居损。富贵之旨,非所敢当。”且使以书呈裕,裕曰:“阿寿故为不负我也。” ---冀州刺史刘敬宣 《资治通鉴》第一百一十七卷 义熙十一年(乙卯,公元年) [1]三月乙卯(初三)青、冀二州刺史刘敬宣参军司马道赐,宗室之疏属也。···猛子逡巡在后,取敬宣备身刀杀敬宣。 ---青、冀二州刺史刘敬宣 [2]五月以兖、青二州刺史刘道怜为都督荆·湘·益·秦·宁·梁·雍七州诸军事、骠骑将军、荆州刺史。 ---兖、青二州刺史刘道怜 《宋书》列传第七 刘敬宣,字万寿,彭城人,汉楚元王交后也。祖建,征虏将军。父牢之,镇北将军。 ......高祖笑曰:“但令老兄平安,必无过虑。”出为使持节、督北青州军郡事、征虏将军、北青州刺史,领青河太守,寻领冀州刺史。 ---刘敬宣督北青州军郡事、北青州刺史,寻领冀州刺史。 《晋书》志◎地理下记载:“北青州直曰青州。” 《晋书》卷十五志第五 ◎地理下(青州徐州荆州扬州交州广州) 自元帝渡江,于广陵侨置青州。至是始置北青州,镇东阳城,以侨立州为南青州。而后省南青州,而北青州直曰青州。(元帝:晋元帝司马睿(-)东晋的开国皇帝。) 1、《资治通鉴》记载:年,刘敬宣曾为青、冀二州刺史。 《宋书》列传记载:刘敬宣为北青州刺史,寻领冀州刺史。 《宋书》和《资治通鉴》都记载刘敬宣曾为北青州刺史,冀州刺史。 刘敬宣没有做过徐州,兖州刺史。与徐州、兖州无缘。 2、《资治通鉴》记载: 年,刘道怜为北徐州刺史,移镇彭城。 年(九月十三)庚辰,北徐州刺史刘道怜为兖、青二州刺史,镇京口 年五月,以兖、青二州刺史刘道怜为都督荆?湘?益?秦?宁?梁?雍七州诸军事、骠骑将军、荆州刺史。 《宋书》和《资治通鉴》都记载“兖、青二州刺史刘道怜”。 刘兖青州特指刘道怜。与《佛国记》记载“刘沇青州”相同。 年至年九月十三(阴历),刘道怜为北徐州刺史,坐镇彭城。 法显青岛登陆(年)七月十四日(阴历)至年九月十三日(阴历),有两个月的时间,所以,刘道怜请法显在彭城坐夏,并首建龙华寺。 年十一月十三日(阴历),刘敬宣为冀州刺史。还没有做青州刺史。 所以,“刘沇青州”是刘道怜。 3、法显登陆,刘道怜为兖?青二州刺史,刘敬宣为冀州刺史,具体时间 (1)法显青岛登陆时间:义熙八年(年)七月十四日(阴历),阳历9月5日(闰六月)。 (2)义熙八年(年)九月十三日(阴历),北徐州刺史刘道怜为兖?青二州刺史。 (3)义熙八年(年)十一月十三日(阴历),刘敬宣为冀州刺史。 义熙十一年(年)三月初三,青、冀二州刺史刘敬宣遇害。说明刘敬宣为青、冀二州刺史。 《佛国记》记载:“刘沇青州请法显一冬一夏,夏坐讫”。按含有:刘道怜,彭城, 徐州,龙华寺。 当时人们,都知道刘道怜,镇彭城。所以,刘沇青州刺史,就是刘道怜,按指彭城。 “一冬一夏”乃一年,时间很长,说明法显在彭城桓山建龙华寺,需要很长时间,还未建好,法显就急于去南京。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了法显建桓山龙华寺,并说“法流中夏,自法显始也”。法显记述:“法显远离诸师久,欲趣长安。但所营事重,遂便南下向都,就诸师出经律。 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唐代道世《法苑珠林》记载法显在彭城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五泗水 泗水又迳留县,而南迳垞城东。泗水又南迳(jìng)宋大夫桓魋冢,西山枕泗水,西上尽石,凿而为冢(zhǒng),今人谓之石郭者也。郭有二重,石作工巧,夫子以为不如死之速朽也。 △又东南过彭城县东北。 泗水西有龙华寺,是沙门释法显,远出西域,浮海东还,持龙华图,首创此制。法流中夏,自法显始也。其所持天竺二石,仍在南陆东基堪中。其石尚光洁可爱。 《法苑珠林》是唐释道世撰佛教类书。 ●唐总章元年(),道世《法苑珠林》第八十九 受斋篇第八十九(此有二部) 东晋沙门法显 东晋徐州吴寺太子思惟像者。昔晋沙门法显,励节西天,历游圣迹。往投一寺,大小逢迎。显时遇疾,主人上座亲事经理。敕沙弥为客僧觅本乡斋食。倏忽往还,脚有疮血。云:往彭城吴苍鹰家求食,为犬所啮。显怪,其旋转之间,而游数万里外,方寤寺僧并非常人也。后随船还国,故往彭城追访,得吴苍鹰。具状问之,答有是事,便指余血涂门之处。显曰:此罗汉圣人血也。当时见为觅食耳,如何遂损也?鹰闻惭悚,即舍宅为寺,自往扬都求诸经像。正济江中,船遂倾侧。忽有双骨各长一丈,随波腾漾,掩入船中,即得安流升岸。以事奏闻,乃龙齿也。鹰求像未获,溯江西上,暂息林间。遇见婆罗门僧持此像行曰:欲往徐州与吴苍鹰供养。鹰曰:必如来言,弟子是也。便付像,将还至京。诏令摸取十躯,皆足下施铭。而人莫辩新旧,任鹰採取。像又降梦,示其本相。恰取还得本像,东还徐州,每放异光。元魏孝文请入北台。至高齐后主遣使者常彪之迎还邺下。齐灭周废,为僧藏之。大隋开教,还重光显。今在相州大慈寺(右此一验见晋史杂录)。 三、徐州桓山龙华寺的繁华 1、徐州龙华寺的沧桑巨变 徐州桓山龙华寺在历史上遭遇四次“灭佛”的毁坏,徐州的历代战争,及明清徐州的黄河泛滥。水患频经,兵焚迭至,僧徒星散,殿宇灰飞。 其间,文字记载和龙华寺的碑刻也毁于一旦,现在除了《水经注》有桓山龙华寺记载外,没有找到其他文字记载和龙华寺的碑刻记载,但桓山龙华寺的故事都代代相传。 北宋苏轼《游桓山记》曰“登桓山,入石室,使道士戴日祥,鼓雷氏之琴,操《履霜》之遗音”。桓山洞内石柱碑文上有:金朝“大定戊子”年(金世宗完颜雍,大定八年,公元年,戊子年)。 明天顺成化年间,重建桓山龙华寺,更名嘉福寺,记载在明嘉靖《徐州志》中,并留下大量文献史料和碑刻。 明崇祯时期汲古阁刊本《佛国记》原版,记载“刘沇青州请法显一冬一夏,夏坐讫”。 2、明代印刷的《佛国记》记载是真实的 从明代桓山龙华寺的香火鼎盛,皇帝、大臣的重视,可以推断,佛家书籍,记载是正确无误,真实的。 他们是知道刘道怜镇彭城,请法显在桓山首建龙华寺的故事的。建寺碑,年还在,后来不知去向。 3、明代桓山龙华寺香火鼎盛 明代桓山龙华寺,香火鼎盛,宪宗皇帝,秀怀王,万岁阁老,及大臣们都来桓山寺朝拜进香。 (1)明?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桓山寺凿井得“陆机铜车”,献给宪宗皇帝 ●《菽园杂记》明·陆容 卷十五 提督徐州仓粮太监韦通,尝于桓山寺凿井,深数丈,闻锸下有声铿然,得独轮铜车一具,其色绿如瓜皮。通命磨洗,视之,上有识文云:“陆机造。重三十钧。”推之轮转而可行,遂进于朝。时宪宗朱见深方好古器物,得之甚喜,受赏颇多。 (2)桓山龙华寺,有秀怀王朱见澍赐白金碑记 秀怀王钦赐嘉福寺白金二十六两,宝钞二百锭。见御碑文。 明朝秀怀王朱见澍(年3月12日-年10月13日) 秀怀王朱见澍,为明宪宗(年号成化)朱见深同父异母之兄弟。 (3)有明宪宗朝内阁首辅,万岁阁老---万安,题写的桓山龙华寺建寺碑 《菽园杂记》记载: 弘治戊申之春,···乃命舣舟一登,读眉州万阁老所撰建寺碑,乃知即所谓桓山,宋桓魋葬处也。其隧道当南向,今已在佛殿下矣。 (4)宋代明代碑刻诗文 苏轼三游桓山,《游桓山记》说: “元丰二年,正月己亥晦,春服既成。从二三子游于泗水之上,登桓山,入石室。使道士戴日祥,鼓雷氏之琴,操履霜之遗音。” 苏轼《游桓山会者十人以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为韵》诗云: “舣舟桓山下,长啸理轻策。弹琴石室中,幽响清磔磔”, 当时东坡诸人弹琴长啸之地,即桓山石室之所也。当日兴念及此,诗末云: “此欢真不朽,回首岁月隔。想像斜川游,作诗寄彭泽。” (5)桓山石室佛像 徐州桓山龙华寺后面的石窟,石窟现存的观音菩萨石像,文化大革命,砸掉了石佛头。 桓山寺,今日供奉佛像仍在。每天都有香客朝拜进香。 从桓山寺,香火不断,可知,此地由入世到出世,由儒入佛,而非一朝一夕。 (6)大臣官员朝拜进香 《游桓山》诗云: 苏公文未泯,桓子恶难湔。俯仰皆陈迹,登临亦偶然。 涧花焉向半,石洞湿生烟。王事遑宁处,乘风欲放船。 正德七年闰五月初四日,新安刘恺、懋源潘旦、海阳郑琼、临清德儒、成都李揖、闽县张孟中、安肃冯显同游。 可见至明代桓山龙华寺香火鼎盛尤为胜迹。 问:法显北朝人也,北朝记录不缺,独缺南朝情况,这是为何? 答:南北朝对峙时期,徐州归为北魏版图。孝文帝幸彭城,并把太子思惟像请入北台,见《法苑珠林》。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龙华寺,《魏书》记载徐州地形,及法显故事。 当时南北朝对峙时期,北魏占领江北,彭城属于北魏占领管辖范围,徐州云龙山兴化寺大石佛头像,就是北魏士兵雕刻而成。北魏郦道元随孝文帝来到彭城(徐州),亲见桓山龙华寺的雄伟,记载于《水经注》中。 南北朝对峙图1(南朝宋疆域,徐州归南宋) 并州,冀州,青州三州,距离很近,东西方向排成一条线。 徐州,青州,距离很近,成西南东北方向。 徐州,兖州,青州三州(即北徐州,北兖州,北青州),距离很近,形成三角形。 南北朝对峙图2(南朝齐疆域,徐州归北魏) 《魏书·志》记载徐州地形及桓山桓魋墓如下: 《魏书》志第六地形二中 东平原郡刘裕置,魏因之。治梁邹。 彭城郡汉高帝置楚国,宣帝改,后复为楚国,后汉章帝更名彭城国,晋改。 领县六,户六千三百三十九,口二万三千八百四十一。 彭城前汉属楚国,后汉、晋属。有寒山、孤山、龟山、黄山、九里山、桓魃冢、亚父冢、楚元王冢、龚胜冢。 四、孝文帝大兴佛教法流中夏,自法显始也 拓跋宏(北魏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一般指拓跋宏(北魏孝文帝) 拓跋宏(年10月13日---年4月26日),汉名元宏,即北魏孝文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太和十四年(年),孝文帝正式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他先整顿吏治,立三长制,实行均田制;太和十八年(年),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规定以汉服代替鲜卑服,以汉语代替鲜卑语,迁洛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改鲜卑姓为汉姓,自己也改姓“元”。并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士族联姻,参照南朝典章支付,改革北魏政治制度。一系列举动推动北魏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大力发展,缓解了民族隔阂,史称“太和改革”,对北方各民族人民的融合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孝文帝大力弘扬佛教,使佛教得到空前发展。 1.北魏孝文帝大兴佛教 北魏孝文帝到彭城,幸白塔寺;元魏孝文(帝)又把徐州吴寺太子思惟像,请入北台(五台山)。《魏书》记载高祖孝文皇帝,太和十九年车驾南巡,“夏四月庚子,车驾幸彭城。” ●《魏书》卷七?帝纪第七下?高祖纪下 “夏四月庚子,车驾幸彭城。” 夏四月庚子(初二),年5月11日,高祖抵达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年)四月,帝幸徐州白塔寺。”史料记载如下: ●《魏书》志第二十·释老志 十九年四月,帝幸徐州白塔寺。顾谓诸王及侍官曰:“此寺近有名僧嵩法师,受《成实论》于罗什,在此流通。后授渊法师,渊法师授登、纪二法师。朕每玩《成实论》,可以释人深情故至此寺焉。” 又有西域沙门名跋陀,有道业,深为高祖所敬信。诏于少室山陰,立少林寺而居之,公给衣供。 昔如来阐教,多依山林,今此僧徒,恋著城邑。 高祖幸彭城,闻之尧暄毁撤徐州城楼,曰:“暄犹可追斩。”《魏书》卷四十二列传第三十记载如下: ●《魏书》卷四十二列传第三十 ◎薛辩寇赞郦范韩秀尧暄 初,暄使徐州,见州城楼观,嫌其华盛,乃令往往毁撤,由是后更损落。及高祖幸彭城,闻之曰:“暄犹可追斩。”毁撤:撤除,毁掉。 2.北魏孝文帝对佛教的发展 (1)太和十九年(公元年)四月,孝文帝幸徐州白塔寺。亲见法显建的桓山龙华寺,孝文帝的随从郦道元详细描述桓山龙华寺;并听说法显在彭城的故事,及太子思惟像东还徐州。徐州吴寺太子思惟像,每放异光。被元魏孝文帝请入北台(山西五台山的北台)。 孝文帝大力弘扬佛教,修建洛阳龙门石窟,嵩山少林寺,山西五台山“广化寺”。使北魏时期,佛教兴起,佛教得到空前发展。 广化寺历史悠久,是五台山著名的华严道场。“广化寺”对联:“广施法雨滋润众生大地,化度迷津皆成正等正觉。” (2)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年)前后,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余年之久。 (3)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年),孝文帝元宏为安顿来朝传授小乘佛教的印度僧人跋陀,在与都城洛阳相望的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而成。至今有多年的历史。为千年古刹。“缁素荣之。西域沙门跋陀者。有深道业。帝所敬重。诏于少室山阴立少林寺。以居之。公给衣供。” 拓跋焘在伐宋之时,刘宋的南兖、徐、兖、豫,青、冀六州遭到极大的破坏,“自是道里萧条,元嘉之政衰矣”。 五、法显撰写《佛国记》、翻译经文 法显南下向都(东晋国都建康,今南京),在道场寺,翻译经籍,撰写《佛国记》。 法显撰写的《佛国记》、翻译的经文,及带回的佛经佛像,弥勒佛像及画卷等,都对中国后来佛教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北魏郦道元赞誉“法流中夏,自法显始也”。 问:《佛国记》何地完稿? 关于法显撰写《佛国记》的过程,应该是分为三步完成的。第一步,是沿途所作笔录。从《佛国记》的内容看,所记巨细靡遗。第二步,回国后整理成初稿,至于在哪里整理,关键是需要比较充裕的时间。第三步,在迎请法显者的劝说下,补充完备,形成定稿。 法显自传《佛国记》,青岛登陆。在青岛开始整理天竺取经记录,是可以的。 《佛国记》写了法显在彭城坐夏,“一冬一夏”,在彭城桓山建龙华寺,郦道元《水经注》详述。 《佛国记》还写了南京,“遂便南下向都,就诸师出经律。” 写出了整理过程,“故竹帛疏所经历,欲令贤者同其闻见。”这时形成初稿。 “是岁甲寅。”这一年是甲寅年(年)。 又过两年,义熙十二年(年)完成祥稿《佛国记》。流传至今。 记载如下: “晋义熙十二年,岁在寿星,夏安居末,迎法显道人。既至,留共冬斋。因讲集之际,重问游历。其人恭顺,言辄依实。由是先所略者,劝令详载。显复具叙始末。” 所以,是在南京完成的《佛国记》。 我们研究法显文化,要学习法显精神,勇于进取,热爱祖国,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文化,为建设祖国作出贡献。 作者: 江苏师范大学教授于盛庭 徐州铜山区茅村中学高级教师韩文元 《第七届法显论坛》论文.8.22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