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屯留,打好第一场硬仗 ——我市赴长治市屯留区考察学习可腐烂垃圾沼气化综合处理活动侧记 图为考察团成员在听取当地工作人员介绍情况。 编者按: 4月28日,省委副书记、省长楼阳生就长治屯留区推行可腐烂垃圾沼气化综合处理的探索和实践作出批示:精神可贵,路径可行,值得推广。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当中首当其冲。如何统筹考虑生活垃圾和农业生产废弃物利用、处理,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实际、方式多样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长治市屯留区推行可腐烂垃圾沼气化综合处理的实践与探索,在推行适合农村特点的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方式上走在了前面。 近日,我市积极落实省领导批示要求,由副市长闫建国带队的考察团一行50多人来到长治市屯留区,考察学习可腐烂垃圾沼气化综合处理先进经验。 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成为屯留之行最鲜明的印象 “以前,一年也洗不了几回澡,冬天就更不行,顶多年前洗一回;一是怕花钱,二是得跑到镇上洗、回来又刮一身土。现在好了,澡堂子就在大队部,两块钱想咋洗咋洗,想啥时候洗啥时候洗。”5月20日,长治市屯留区路村乡老军庄村循环农业产业园有机菜农刘书红,在可腐烂垃圾沼气综合处理站旁边高兴地告诉记者。 老军庄村总人口人,加之该村有60多户从事牲畜屠宰行业,长期以来生活垃圾和屠宰废弃料随处乱抛,污水横流,环境卫生“脏乱差”的问题虽几经整治,但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自从推行了可腐烂垃圾沼气化处理模式,村子里的屠宰废弃料和其他可腐烂垃圾得到及时收运处置,昔日垃圾乱倒、蚊蝇乱飞的村中裸地也改造成了村民消闲纳凉的公园绿地,村内环境得到根治,村民们用上了清洁的沼气,用上了沼气提供热源的公共浴室……垃圾分类工作得到了群众的普遍拥护,也就有个文章开头老刘的故事。 短短一年时间,屯留区瞄准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抓住垃圾分类终端处理,在实践中探索形成可腐烂垃圾沼气化处理模式,走出了一条“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可腐烂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新路径。 截至目前,屯留区已建成可腐烂垃圾沼气化综合处理站16座,总容量1.5万立方,辐射处理12个乡镇、个村的可腐烂垃圾和40多个养殖场的畜禽粪便,一举解决了可腐烂垃圾无害化处理难题。 破题出彩、群众拥护形成屯留之行最质朴的感受 与城市相比,农村生产生活垃圾绝大部分未得到有效处理。治理农村垃圾、还乡村清洁,不仅农民群众渴望,也成为很多到乡村去的城里人的期盼。 现实中,部分地方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工作推进迟缓的现象。更多地方干部群众被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分类难、无害化处理难、沼气化处理冬季产气难”等难题所困扰。 屯留区紧密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方式和群众生活习惯,在对全区城乡生活垃圾总量、类型进行深入调查研判的基础上,遵循物质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原理,将生活垃圾通俗地分为腐烂和不可腐烂两大类。可腐烂垃圾主要包括菜帮菜叶、剩菜剩饭、瓜果皮等厨余垃圾,也包括畜禽粪便、秸秆等农业废弃物;不可腐烂垃圾分为可回收、有毒有害和其他垃圾三类,通过各自的运转处理体系进行处理。 屯留区共有农户7.2万户,每天按户均产生可腐烂垃圾0.5公斤计算,共有36吨;主城区各类餐饮、学校每天产生厨余垃圾50吨;全区还有95个养殖场,每天产生畜禽粪便吨,这都对环境造成污染,并且处理起来难度很大。过去一般做法是将可腐烂垃圾与其他垃圾进行填埋或焚烧,既占用相当的土地资源,又会散发臭味影响空气质量,产生的渗滤液也会造成二次污染。 如何对易烂易臭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成为解决垃圾分类问题之后更棘手的难题。 他们积极借鉴过去发展户用沼气的经验,在李高乡北宋村实验性建设了一座20立方米的沼气池,定期收运、密闭处理,以厌氧发酵的方式进行生物化处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点带面、全面铺开,一举解决了可腐烂垃圾无害化处理难题。 和临汾一样,屯留地处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影响和制约沼气设备正常运行,这个问题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第三个难题。 他们针对性地从采取增温保暖措施入手,大胆尝试,多措并举,探索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借鉴实施“以气代煤”工程中敷设地暖管的做法,采取集中供热+地暖管、沼气锅炉+地暖管、电热棒+地暖管三种模式,通过热水循环加温,提升罐内温度。同时对沼气罐外采取搭建阳光保温棚、加盖保温棉被、喷涂聚氨酯泡沫保温材料等方式,有效保持热量和产气量。上村镇王庄村立方米发酵罐去年冬季温度保持30℃左右,产气量基本与夏季高峰期持平。 随着可腐烂垃圾沼气站的建成运营,大量的厨余垃圾、畜禽粪便、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得到有效收纳处理,变成清洁能源,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他们利用沼渣沼液规划建设高标准设施农业区,大力发展有机高效循环农业将可腐烂垃圾沼气综合处理站建设作为“上联养殖业、下接种植业”循环发展的桥梁,形成“规模养殖——沼气处理——有机种植”闭环运行。上村镇以沼气综合处理站为辐射,建成占地平方米的高标准现代化日光大棚,发展香菇种植,年收入万元左右。目前,依托沼气已发展无害化有机农作物生产基地一万亩,建成高标准现代化日光大棚20多个。 “做饭洗澡取暖全用村里的沼气,原来烧煤一年不花一万也得八九千,现在一年也超不过四千,不用倒灰还干净。”上村镇王庄村12年前从吉县迁到屯留的王根旺谈到可腐烂垃圾沼气化处理的好处滔滔不绝。 他们把处理垃圾带来的沼气多种方式用于乡村公共服务。完善了“沼气综合处理站+公共浴室+群众炊事用气+村级组织活动、日间照料中心、中小学取暖用气+……”的“1+n”资源化利用模式,实现公共服务效益的最大化。 因地制宜、科学复制引发屯留之行最深刻的思考 “不搞一刀切,我们在成功实践的基础上经过专家论证,搞了大中小三种模式在全区推广复制。”给临汾考察团解说的屯留区区长翟卫华说。 他们先后建立完善了以北宋村为代表的小型(立方米)、老军庄村为代表的中型(——立方米)、王庄村为代表的大型(1万立方米以上)三种推广复制模式。 从一开始他们就把可腐烂垃圾沼气化综合处理作为系统工程来考虑,立足科学谋划全局。翟卫华在解答大家提问时介绍说:“建设可腐烂垃圾沼气处理站得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选建地点要考虑常住人口数量、生活垃圾产生数量、畜禽养殖状况、秸秆等情况,做到既实现垃圾分类,全部得到资源化利用,又能保证沼气化处理设施满负荷运转的原料需求;二是要考虑沼气沼肥的市场需求和消纳处理能力;三是需要整合农业、畜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部门的政策,出台垃圾、畜禽粪便、农业废弃物、秸秆收集和消化产品的相应政策支持与措施。” 把好事办好,让群众享受到有机高效农业带来的好处,从而提升群众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发展沼气产业的内生动力。 “不单纯考虑经济利益,在保证安全稳定运行的前提下,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最大价值,立足全域全程治理,让有限的资金投入发挥最大效益。”翟卫华说。 牢记使命、担当作为凝聚屯留之行最强劲的动力 可腐烂垃圾沼气化综合处理投资构成是哪几家?政府补贴占比能有多少?运营主体是谁?环评怎么过?安全性如何?可腐烂垃圾是去拉还是送来?如何动员群众主动参与进来?厕所粪便可否进沼气池?…… 在返回临汾之前的座谈交流会上,气氛非常热烈,考察团的同志们纷纷发言提问,对可腐烂垃圾沼气化综合处理显示出浓厚的兴趣,长治市的市、县、乡、村以及农业农村、住建等相关单位同志详细解答、耐心解释。 长治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与循环利用工作领导组副组长陈鹏飞在座谈时说:“去年8月15日开了全市可腐烂垃圾沼气化综合处理流动现场会,跑了8个县区、看了多个点。通过典型引路不断积累经验,已经在全市全面推开。” 座谈会上,考察团的同志纷纷表示,长治的可腐烂垃圾沼气化综合处理为垃圾分类处理提供了好样板、好模式,不虚此行,深受启发,回去行动。 副市长闫建国说:“长治屯留之行收获了长治市干部群众牢记使命、执著破解沼气化处理难题改革创新精神;收获了长治市干部群众着眼现代农业、践行绿色发展的理念;收获了系统治理、全局谋划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这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场硬仗的好思路”。 临汾日报全媒体记者乔卫东 编辑王晓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