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这样一位医护人员,她是临汾的首批眼科医师,新中国成立时她参加工作,医院医院,医院,可以说她是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临汾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平阳火炬手景艳芬的故事。今年87岁的景艳芬,曾医院的一名眼科医生,虽然年过八旬,但她仍关心着工作单位的变化,医院,看到全市设备先进、专业齐全、医院,让景艳芬老人不由回想起刚参加工作时的场景。即便过去了60多年,胡同里的房子都拆了重建,但景艳芬老医院的具体位置和内部的布局。 景艳芬:在姚家胡同南面,从西到东第五个门儿就医院。这院子是有个大门二门,进大门以后向东拐才能进到四合院。一进了大门,医院的挂号室然后进到里面北边是药房,西面儿住的是院长、干部,南边儿是看病的,东边儿住的是做饭的,或者病人。 景艳芬老人说,医院的工作人员总共才有10来个人,处治一些常见病,最大的手术就是阑尾炎。医院条件有限,他们除了护士工作以外,还要打扫卫生、烧火炉、倒大小便等等。让景艳芬印象最深的就是消毒工作。景艳芬:消毒期间都是用的电炉子,要是有大型的,用高压锅消毒,里边儿放不了多少东西,放得很少。有时候手术后用的这些辅料、纱布都得消毒好几次,等人家炊事员把晚饭做了,走了以后我们才能消毒。 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医院也几经搬迁和更名。到年底,为了提高医护人员的理论水平和技术能力,景艳芬被首批派到山医院眼科学习。到了年,景艳芬所在的医院成立了眼科,回想起当时的白内障手术,老人仍然历历在目。景艳芬:病人太痛苦了,第一个痛苦是病人必须得看不见,盲人才能做手术,做完手术还要躺在床上,不能动,还要拿两个沙袋把头固定住,怕伤口他一动缝线裂了,里面的水流出来,流出来以后眼睛就失明了,所以那个时候病人太痛苦了。 年12月景艳芬就从眼科副主任医师的岗位退了休。医院又经历了一次更名和搬迁。直到老人家83岁那年,她因患白内障需要做手术,也正是这次手术,让她感受到家乡医疗水平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景艳芬:我是0.3做的手术,还能看到,还没有完全失明。做的时候把你叫到手术室里,点三到五滴麻药,你睡到那儿人家给你做手术,切口很小,有一两厘米,就这么简洁。 如今,景艳医院不仅医疗硬件设备先进、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也很高,她打心底里高兴。新中国70年的沧桑巨变和临汾医疗事业的发展,让景艳芬老人由衷的感谢党的教育和培养。景艳芬:一直是党把我培养成了一个眼科主任,通过党的教育,我又成为了眼科的副主任医师。我这个来之不易,都是共产党领导下成长的,把我培养成这样的人才。 医院的发展史是一辈辈医护人员的奋斗史,也是一代代白衣天使的大爱史。感谢为医疗健康事业付出心血的一代又一代的医护人员,正是他们的接力奋斗和无私奉献,让人民的健康有了可靠的技术保障。他们用使命与担当,守护着人民的健康,守望着人民的幸福。 记者:李卓娜郜金龙 新媒体编辑:郭珊 特别推荐我市重污染天气橙色预警升级为红色预警 靓城提质在行动 别了,城市“蜘蛛网” 12月21日违反限行闯禁令车辆曝光(附12月17日新增违规名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