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9-24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圆梦征程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71022/5781307.html

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

——白居易《谢六郎中寄新蜀茶》

人间有鲜品,茶为草木珍。

茶,源于自然,

汲日月之精华,沐春秋之洗礼,

从而便有了山魂水魄之灵性。

茶禅一味

‘禅’是心悟,‘茶’是物质的灵芽,

‘一味’就是心与茶、心与心的相通。

“家住苍烟落照日,丝毫尘世不相关”

在茶中体会陆游的淡然;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在茶中品味苏轼的豁达;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在茶中体悟吴均的怡情;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在茶中感受李白内心的辽阔;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在茶中悟得王维的丛容。

禅之精神在于悟,茶之意境在于雅

而茶之于川,又有着解不开的缘分。

本期拾吾局便从茶出发,

看它是如何生于川、名于川、融于川

......

01.茶之为饮,发乎巴蜀--茶生于川

02.奇瑰磊落,唯蜀有才--茶名于川

03.闻香下马,听韵驻足--茶融于川

·茶之为饮,发乎巴蜀·

--茶生于川

茶,在其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拥有了很多异名,早在春秋时代,茶叶因用途、地区、语言等不同,或茶树的生长形态不同,而各有不同的名称。有的叫“荼”,有的叫“茗菜”,有的叫“苦荼”等等,到了唐代才统一为茶。

历代古书,茶事记载,对茶的起源,有不同的见解。但毫无疑问的是,四川是我国茶叶的原产地之一,是古籍记载中可知的历史最久远的产茶区,我国最早的茶事记载都在四川。

《神农本草》有云:“荼生益州(今四川),三月三日采”。常璩《华阳国志·巴志》称周武王时期,巴国(今四川)“园有芳蒻香茗”,并把其作为贡品。

四川是最早为"茶"命名的地方,明邱濬《大学衍义补》有“茶之名始见于王褒《僮约》”,公元前59年,西汉王褒《僮约》规定“武阳买茶”,武阳故城在今四川彭山县,是当时有名的茶叶初级市场,也是目前有记载的世界最早的茶叶交易市场;又有"舍中有客,提壶行酤,烹茶尽具,已而盖藏"的记载,可见当时蜀地饮茶已普及于士大夫阶层,而茶叶开始作为饮料。

由这一记载可知,四川地区是全世界最早种茶与饮茶的地区;武阳地区是当时茶叶主产区和著名的茶叶市场。

清初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考察研究中国古代茶事,得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认为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开始在中原地区传播开来的。历史学家李剑农也认为"茶之发现,其最初当在蜀"。

与川茶有关的历史记载还有很多,杨雄《方言》有“蜀西南人谓荼曰蔎”,四川西南部的居民谓茶曰蔎,是当地的俗语方言。郭璞《尔雅注》:“树小似梔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取为荼,晚取为茗,或一曰荈。蜀人名之苦荼。”

四川也是最先将饮茶作为民间习俗之地,张载登成都白菟楼,写诗赞叹成都∶"芳荼冠六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可见饮茶品茗已成为巴蜀民间受欢迎的活动。

蜀中自古多才俊,从西汉的司马相如,到宋代的"三苏",都深受蜀中茶文化影响。司马相如《凡将篇》将“荈诧(采摘时间较晚的茶)”与二十余种中药材归入一类,说明在当时茶和中草药一样可以治病。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爱茶至深,将茶比作"佳人",写下"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名句。

·奇闻磊落,唯蜀有才·

--茶名于川

茶,在四川分布颇广,根据陆羽《茶经》所载的茶叶产地,唐代最重要的茶区之一便是从四川的雅州(雅安、名山)到眉州(丹棱)到邛州(邛崃)到蜀州(崇庆)到彭州(彭县)到绵州(绵阳),所形成的剑南产区,即今川西北茶区。

到宋代,川茶又有发展,北宋华阳人范镇有云:"蜀之产茶凡八处:雅州之蒙顶,蜀州之味江,邛州之火井,嘉州之中峰,彭州之堋口,汉州之扬村,绵州之兽目,利州之罗村。"八大名茶各具特色,各有风味。

·蒙顶山茶·

蒙山植茶为我国最早栽茶的文字纪要。《四川通志》记载:“名山之西十五里有蒙山,其山有五顶,中顶最高,名曰上清峰......即种仙茶之处。”西汉(公元前—公元8),甘露寺祖师吴理真手植茶树7株于山顶。树高1尺上下,不枯不长,称曰"仙茶"。因其品质优异,自唐朝即列为贡茶,建立御茶园,遗址至今尚存。

蒙顶山茶历来驰名全国,品质上乘。《唐国史补》:“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产于雅州蒙山顶),或小方,或散牙(谷芽),号为第一。”明代《茶谱》亦记载:“茶之产于天下多矣,若剑南有蒙顶石花......品第之,则石花最上。”石花每年入贡,列入珍奇宝物,收藏数载其色如故。

历代文人墨客对蒙顶山茶都争相称颂,宋代苏轼对蒙顶山茶更是喜爱,赞蒙茶诗云:“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文同也有“蜀土茶称盛,蒙山味独珍”的妙语。黎阳王"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更是对蒙顶山茶极尽赞叹。

明李时珍在其传世之作《本草纲目》里也曾写道:“真茶性冷,惟雅州蒙山出者温而主疾。蒙山之中顶茶,当以春分之先后,多构人力,俟雷发声,并手采择,三日而止。若获一两,以本处水煎服,即能祛宿疾,二两当眼前无疾,三两可固肌骨,四两即为地仙矣。”

·邛州茶·

陆羽《茶经》有云:“邛州盛产茶。万担茶乡,唐代闻名。”邛州即四川邛崃,自唐代以来就是著名的万担茶乡和茶叶集散地,也是中国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和成都平原的"小茶都"。

公元年,中国第一个黑茶产品——火番饼在邛崃诞生。后蜀大臣毛文锡《茶谱》记载:“临邛数邑茶,有火前、火后、嫩绿、黄芽号。又有火番饼,每饼重四十两,入西蕃、党项,重之”。“火番饼”就是中国最早的黑茶。

△据史料记载:公元年,唐昭宗诏加西川节度使王建为蜀王,蜀王为报皇恩,随即命临邛刺史王宗佑悉征“火番饼”等蜀茶以及蜀锦十万余,进贡朝廷,唐昭宗李晔大悦。由此可见,邛崃所产黑茶是中国较早的黑茶‘贡茶’。

邛州贡茶在宋代就已见诸记载,《元封九域志》中更确指为:“有火井茶场,邛州贡茶,造茶为饼二两,印龙凤形于上,饰及金箔,每八饼为一斤,入贡,俗名砖茶。”明代朱权《茶谱》亦载天下名茶“邛州有火井思安”。

年1月13日,一块上百年的邛州砖茶被四川文君茶业有限公司收藏。这块古老的“邛州砖茶”(龙凤饼茶)六面平整光滑,至今无松泡起皮现象。包装砖茶的黄色土纸已斑驳迷离,正面用木雕版土红印刷的商标上依稀可辨出邛州砖茶四个字。

提到邛崃,让人不禁想起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西汉司马相如与邛崃富商卓王孙之女卓文君相爱,文君夜奔相如,婚后"文君当垆,相如涤器"。如今"文君井"仍在,琴音杳杳。

年,郭沫若在临邛考察时,有感于文君古井与新烹临邛茶,写下了“文君当沪时相如涤器处,反抗封建是前驱,佳话传千古。会当一凭吊,酌取井中水,用以烹茶涤尘思,清逸凉无比”的题词。

与文君井相映成趣的是产于邛崃的文君茶。文君茶业的前身是始建于年的清明茶庄,如今已走过了80余年不凡的历程。

如果说以文君命名的文君茶也像卓文君一样,是一个温婉优雅的古蜀丽人,不难看出这个从茶马古道的北起点和从西汉的一段传奇历史走来,并成长于毓秀天籁之中的“文君茶”,其身世足以证明她系出名门而且天生丽质的品格。

特别是“文君牌”邛崃黑茶,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及独特的加工工艺,获得四川省第三届“十大名茶”称号。其干茶外形紧细秀美,成芽显露,色泽乌黑油润,香气沉香持久,汤色橙黄明亮,滋味醇和爽口,叶底乌褐嫩匀,是四川黑茶的上乘精品。

·闻香下马,听韵驻足·

--茶融于川

△图源:刘佳鑫

四川产名茶,四川人也爱吃茶。

川人饮茶,将其骨子里安逸闲适的脾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便是成都。

张恨水在《蓉行杂感》中写到年代的成都:

北平任何一个十字街口,必有一家油盐杂货铺(兼菜摊),一家粮食店,一家煤店。而在成都不是这样,是一家很大的茶馆,代替了一切。我们可知蓉城人士之上茶馆,其需要有胜于油盐小菜与米和煤者。

早到晚间都看到这里椅子上坐着有人,各人面前放一盖碗茶,陶然自得,毫无倦意。有时,茶馆里坐得席无余地,好像一个很大的盛会。其实,各人也不过是对着那一盖碗茶而已。

张恨水为成都人勾画了一个准确生动的轮廓,从他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想象简陋茶馆里的热闹气氛。

对成都茶馆类似的描述,还有作家萧军年到成都,曾感叹“江南十步杨柳,成都十步茶馆”;吴稚辉在年也称"成都茶馆之多,有如巴黎的咖啡馆";

当代著名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何满子回忆道:“茶馆之盛,少时以为当属江南为最;稍长,到了一次扬州,才知道更盛于江南;及至抗日战争时期到了成都,始叹天下茶馆之盛,其在西蜀乎!”

实际上,他们不过是许多对成都茶馆情有独钟的外乡人之一,成都的茶馆文化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回忆。

根据史料记载,从年到年的40年中,成都茶馆之多,向为全国之冠,每一条街巷,都几乎有一家茶馆,其中有一些茶馆也留存至今。

△成都人民公园鹤鸣茶社

位于成都人民公园的"鹤鸣茶社"是成都城市规划后的所剩无多的老茶馆之一,它始建于年,是典型的露天茶馆,川西风格建筑、石桌木凳、铜壶以及独特的长嘴壶茶艺表演是其屹立百年的文化基石。茶馆旁边是一个小湖泊,不少游人陪伴着小孩三三俩俩一艘小船,荡漾于碧波水面上,这一场景可以说是很多成都人童年的美好回忆。

市区内有特色的茶馆,还有望江楼公园内的茶馆,设在竹林中,静谧清幽,引人入胜。武侯祠内的茶馆,古色古香,如今还能在茶园内欣赏川剧变脸等精彩演出。杜甫草堂的茶馆,设在梅林旁边,参天楠木林下,别有一番韵味。

以成都为代表的四川茶馆,所用桌椅器具都有别于外省的茶馆。座椅以四川广为出产的斑竹和"硬头黄"制作,轻便灵活,高矮适度;坐垫部分用蔑条编成,富有弹性,柔软舒适;而且扶手靠背都有,可正坐,可斜倚,闭目养神不虞摔跌。

△图源:喜和喜禾

茶馆所用的器具则是传统的“盖碗茶”,包括茶盖、茶碗和茶船三部分,俗称"三件头"。

茶泡起以后,用小于碗口的茶盖盖着,不时用茶盖舀着少许的茶向碗内搅动,使茶水浓度均匀。取开茶盖,又可使茶易凉。茶碗浅底,茶汤颜色、茶叶形状,都容易看清。茶船仰承茶碗,端茶方便,不致烫手。

“盖碗茶”相沿至今,仍是精致且实用的饮茶工具,也是四川传统茶文化的标志。

△图源:喜和喜禾

成都茶馆卖的茶,是以花茶中的茉莉花茶为主,其他珠兰花、栀子花和玉兰花茶等,则较为少见。茉莉花产在外东的东山一带,茶叶则是邛崃、大邑、彭山等地所产。

冲茶用的水都是河水(即锦江里的水),所以一般成都茶馆都挂出写有"河水香茶"四个字的纱灯,以招徕顾客。

但也有例外,成都东门外望江楼有唐代著名女诗人薛涛制作诗笺取用水的薛涛井,薛涛井的井水,是唯一比河水还要好的井水,因其位置在九眼桥下游,距锦江很近,周围尽是砂渍土,河水经过天然过滤渗入井内,很少杂质,格外清澈,彻出的茶格外清香。

△望江楼公园薛涛井

清代嘉庆年间有一首竹枝词,称颂薛涛井水泡出的茶:“同庆阁旁薛涛水,美人千古水流香。茶坊酒肆事先汲,翠竹清风送夕阳”,这也体现出了成都人的讲究与浪漫。

成都茶馆的发展史与这座城市及其居民的秉性息息相关。就像王笛在其著作中写的那样:“成都人,生来就有种闲散的脾气,随便什么事,都满不在乎,朴实无华之中,带有恬淡、休闲的性格,所以养成了爱上茶馆的习惯”。

△图源:刘佳鑫

于中国茶文化而言,四川是绕不开的起点。

随着朝代的更迭,川内各地不断涌现出品质上乘的茶叶产区及茶叶品类,

其中,或为贡茶,或已在文人墨客的诗文之中流传于世。

川人于茶的爱,在茶园中,亦在茶馆内。

随缘自在的茶生活,

是闲适,是包容,

是市井,是浪漫,

是对人生的悠然与坦然,

是人与人之间解不开的情谊。

借用张恨水先生所云,

虽说“一寸光阴一寸金”,

但在四川茶馆之中,

“有时也许会作个例外”......

Reference:

[1]王笛.茶馆——成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韩淑芳.老成都[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3]陈椽.茶业通史[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4]王笛.显微镜下的成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5]向晓东.品味川茶历史弘扬川茶文化[J].四川档案,,(3):52-54.

○声明:本文系拾吾局小编辛苦编撰,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欢迎原文转发到朋友圈,如需转载或合作请邮件联系。

○联系邮箱:shiwuju_mypark

.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