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襄陵县(现襄汾县区域),是一块富庶之地,有"金襄陵"之说,也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尤其是宗教文化十分发达。据当地人相传,法显就出生在这个风水宝地。他克服艰难险阻、西天取经的故事,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受到了当时各国人民的赞扬和后人的尊重,被誉为中华友好使者,有"一带一路第一人"的美称。法显圆寂后,家乡人民为了纪念他,以"浇雪山"的民俗活动,缅怀他的功绩,已有千余年之久,这项活动已被列为襄汾县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浇雪山”的历史渊源 "浇雪山"活动的起因和法显有关。据史料记载,法显(年—年),平阳武阳人(今山西省襄汾县襄陵镇),幼时多病,家人送其到当地寺院做小沙弥。他自小智慧超人,据《高僧传》卷三记载,法显与众同学刈稻时遇贼人抢劫,经他耐心劝善教育,贼人弃稻而去,受到寺里百余僧人夸赞,一时传为佳话。 法显65岁那年,不畏遥遥旅途,历经千难万险,以常人难以企及的毅力,西行天竺(今印度)取经,越14载春秋,历30个国家,在79岁时回到中国。后又利用数年时间,把所取梵文和巴利文经卷译成中文,计6部63卷。并把途经各国宗教活动、佛教建筑、人文地理、民俗风情著述成书《佛国记》,成为影响世界、名传千秋的佛教地志著作。 高僧法显西行取经,密切了中国人民和途经国人民的友谊,被称为"一带一路第一人”。周恩来在访问印度时说:"中国高僧为了寻求知识,曾先后来到这个地区,从你们这里学习了许多东西,丰富了当时的中国文化。"。 高僧法显西行取经,极大地促进了平阳一带宗教文化的发展,使平阳一带成为北方雕版印刷佛经的中心。著名的《赵城金藏》就是金代在平阳刻印的,是我国目前仅存的一部金代经藏,弥足珍贵。 公元年,一代佛教宗师法显圆寂。为弘扬他的精神,他出家的家乡寺院原庐舍院最先兴起纪念活动,通过吹打佛乐来纪念法显不怕困难、舍身求法的精神,后流传到民间,形成庞大的"浇雪山"纪念活动,相传至今。 “浇雪山”活动的过程 "浇雪山"活动,最先在法显家乡寺庙举行,主要以佛乐形式进行,用水冷却结冰的方式象征性表现法显取经时受的种种磨难,号召众僧人学习他献身佛法的精神。此活动逐渐由临汾当地寺院流传至山西吕梁、晋中等地寺院,随着影响的扩大,开始从寺院走向民间,尤以法显故里(襄汾县襄陵镇北街村)规模大、影响广,最为著名。 "浇雪山"活动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腊月初七,由社首组织村民开始浇制雪山。 第一步,捆扎"雪山"框架,先把一张结实牢固的大方桌倒放在地上,两边绑好能上下活动的竹木长杆,中间横加附板,俗称"四人抬"。桌子的各部分别制成大门和山河、山峰、山路、山崖等不同造型,寓意法显取经历经的千难万险。作为"雪山"的骨架,整体约两米高,骨架的高度制约着雪山的高度和浇成雪山后的美观度。 第二步,骨架扎成形后,把桌子翻过来,支撑在预先制好的木架上。 第三步,"浇雪山"活动,先在骨架旁砌筑炉灶,支一口大锅,放满水烧开冒出蒸气,再由七八位壮汉轮流转动扇车,加速水蒸气的快速冷却,使骨架上的冰块粗壮美观,冰凌通透晶莹,并把一些松枝柏叶冻在雪山上。一夜下来,一座雄伟的雪山就挺立在天地间。 第四步,浇雪山完成,再把桌子翻过来,桌面朝下,桌子的前两条腿犹如竖立的两根冰杆,象征山前庙门前两根旗杆,原来的门架被冻成冰门,后桌脚与中心模型则形成一座山丘起伏、峭壁悬崖、奇山异峰的冰山。 第五步,为冰山装饰,在旗杆上方安装旗斗,冰门前贴对联,上方挂五色匾。村里的能工巧匠、泥塑匠各使绝技,使雪山呈现出一幅动人的画卷,再现了法显西天取经的"八十一难",诠释了法显故乡人民对他精神的颂扬和继承法显精神的愿望。 第二阶段,每年的腊月初八上午,声势浩大的纪念法显"浇雪山"活动隆重开始。当日上午,随着社首的"浇雪山活动开始了"的声起,村里的汉子们拉开了架式,震天的锣鼓响彻天空。在社首上香叩头之后,人们抬着"雪山"沿街行进。"雪山"上下晃悠,峭壁晶莹,树枝摇曳,人马走动,刀光剑影,十分壮观。十里八村的社火队伍紧随其后表演助兴,喜庆的气氛极其热烈,每至农户庭院门前,主人总是盛上茶水,送上食点。约中午12点"雪山"安放在法显当年修行的寺院旧址。 此时,宽阔的广场已挤满了黑压压的人群,在社首的带领下,人们虔诚的向"雪山"行三鞠躬礼。随后热闹的社火轮番上场,惊险壮观的天塔狮舞,震天动地的威风锣鼓,巧夺天工的高跷抬阁,滑稽风趣的二鬼摔跤,风风火火的喜庆花鼓,看得人们如醉如痴,叫好声接连不断。最后在男女老幼同吃一锅腊八粥的传统粥宴中活动落下帷幕,蕴意"同吃一锅粥,来年有大福"的良好心愿。 法显故乡的"浇雪山"民俗绵延千余年,到20世纪60年代中断。21世纪的年,在刘翠菊等热心法显文化研究的老同志奔走呼号下,这一文化盛事才重新恢复。 “浇雪山”活动的传承 法显故乡的"浇雪山"活动,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最初只是在寺庙里通过佛乐的形式进行,规模比较小,影响也不大。 后来,这一活动传入民间,内容上除了传统的佛乐纪念外,有了"浇雪山"活动,现今的"浇雪山”传承人刘翠菊老人说,北街村的高宝童、徐中元、郑海泉都是历史上"浇雪山"的能手。此活动由村里的社首组织,经费来源于村民们的捐款和一些开明人士的资助,纯属民间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此项活动由村里干部负责,经费也由集体承担。一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由于三年自然灾害,人们食不裏腹,"浇雪山"活动才开始停办。 进入21世纪后,国家加大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极大了鼓舞了一批襄陵法显文化爱好者,这些人小的60多岁,大的已近80岁,但他们干劲不减当年,在多方调查研究后,恢复了已停办数十年的纪念法显的"浇雪山"活动。在临汾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临汾市法显文化研究会,创办了法显文化展览馆,在全市范围内传播了法显精神。刘翠菊作为纪念法显文化"浇雪山"活动的倡导者、推动者和传承人,竭尽心力,无私奉献,研究会是民间组织,缺乏经费,她毫不犹豫,慷慨捐助一万元。法显研究会办公地点在临汾市内,作为一个80多岁的老人,刘翠菊每天从襄汾坐公交车到市里值班,中午啃一个干馒头就是一顿饭,这种忘我的精神令人感动。 如今纪念法显文化的研究活动在临汾市风生水起,影响力日益扩大。庆祝临汾法显文化研究会成立一周年的大会刚刚结束,又传来了喜讯:由斯里兰卡、青岛、湖北、太原、临汾等国内外法显研究组织发起的"一带一路法显文旅联谊启动签署仪式"已经启航。说到法显文化研究的未来,刘翠菊老人数着指头一一展望着法显文化研究的美好远景:进一步加大纪念法显"浇雪山"民俗的申遗步伐,不仅要申请市级、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还要申请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充分利用融媒体的优势,加大法显精神的宣传力度,创作一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戏曲、连环画等),让法显精神成为鼓舞人民群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征途上强大的精神力量! (作者:董文达,男,年出生,山西翼城县人。晚年致力于非遗宣传,现为临汾市非遗保护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临汾市法显文化研究会特聘专家) 责编:敏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