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权威荨麻疹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210116/8595950.html 别具一方水土的临汾美食 年,《舌尖上的中国》至今已经播出到第三季了。 每次观看《舌尖上的中国》,总让人有种想亲临现场品尝的感觉。有图有真相,有声戏精彩。一万人对一种美食就有一万种感觉。《舌尖上的中国》如此形象生动的电视纪实拍摄,总是不能完全表达中国美食的精彩之处,非亲自品尝不能体会的。每次看到《舌尖上的中国》的美食,我总是不由自主的想到临汾地方美食,尤其是我出生地—赵城美食。用我们的地方美食跟《舌尖上的中国》的美食相互比较一番,pk一下,看看优缺点,哪种更能抓住大家的胃。 我居京城已有十余年,回乡探亲顺便品尝美食也有十多次了。探亲,雷打不动的行动因素。临汾美食尤其是赵城美食,那种“抓心抓胃”的向往和垂涎,为每次探亲增加了愉悦的因素和动力。每次品尝到临汾地方美食,总有一写美文的冲动,搜肠刮肚寻找华丽辞藻来表达那种心动、胃动、肠动的感受。每当此时,尤其想念我上学时期的各位语文老师,怪我没有好好学习传承五千年的文化,怪我没有在工作岗位继续深造学习,导致需要表达美食意境的时候,总感觉华丽的词语大量匮乏,不足以准确表达心情和肠胃的感受。 居住临汾近十年,临汾人从来都没有把赵城人当做外人。 经常有人问我:你是哪里人? 我们都是自豪的回答:我是赵城人! 对方很高兴的回应:自己人!赵城人豪爽!好打交道! 然后,我们就可以用临汾话和赵城话无缝对接的聊了起来。 在临汾时候,我也广泛品尝临汾美食,拿临汾及周边的美食跟赵城美食对比,每次都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来京后,周边总有各式各样的美食,目不暇接。我觉得,进入北京的美食一般也需要取得“进京证”:无论何处的美食,进入北京总是改良后的味道,适合大部分人口味的、经济第一的口味,不再是原汁原味的美食。我曾有幸去成都一游,品尝了当地的担担面,那种麻辣的味道是在北京自称最为正宗的四川饭店里都没有碰到过的。 比如,羊汤,京城更有来自山东、内蒙古、河北、河南等地羊汤,我也尝遍了周边的羊汤,每家都有每家别具一格的特点,也有很大的类同。每次与临汾羊汤对比,不可同日而语,增加了对故乡的思念。 谈到临汾美食,我想从临汾羊汤说起。 临汾羊汤 临汾羊汤应该是三分天下:体育街的临汾本地婆婆神羊汤、迎春街五洲酒店旁的赵城羊汤和鼓楼西南的曲沃羊汤。每家羊汤都有每家悠久的历史或者典故。据称,曲沃羊汤产生于忽必烈军团路过的元朝初期,强调名人典故、历史悠久,走出曲沃、走进临汾最早。赵城羊汤则称:慈禧太后品尝赵城羊汤赞不绝口,进入临汾最晚,厚积薄发。临汾羊汤诞生较晚,却冠以“神”的色彩,强调人员的团结和食材的讲究,没有名人效应也一样的深受临汾人民欢迎。 羊汤者,最为注重的就是熬制的汤。大锅内羊骨熬汤,更加入味、更显豪爽。羊大骨从中折断,小骨直接下锅,骨髓溶解其中,小火慢炖两个小时以上,期间不再加水。羊肉羊和下水适时入锅,可扎即可,软硬适中,不嫩不过。熬制成半透明、奶白色的羊汤是基本。纯羊汤中加羊肉则为羊肉汤,加羊杂则为羊杂碎,加本地饸络面则为羊汤面。无汤者太稀,不为饭,则为其他。北京本地有回民“白水羊肉”或者“白水羊头”,强调的是吃肉,所谓的汤就是白开水,其中根本就没有羊骨的味道。 临汾的各个羊汤店都很讲究汤的制作,在此之上各自变化和强调:曲沃羊汤注重水土,必须从曲沃本地运水制作羊汤;婆婆神羊汤注重刀工,羊肉羊杂的整洁;赵城羊汤豪爽大气,大块血块、大块葱段,没有粉条。 品尝羊汤不单一。羊汤制作是公开透明的,若是在羊汤上不能牢牢抓住食客的胃,那就从饼子、羊油辣椒等附属产品来入手点点滴滴的争夺吧。 在羊汤的世界里,饼子,是羊汤的附属,但是,饼子本身也是一个大门派,襄汾就有一个著名的“饼子节”。襄汾饼子在京城名气也最大。我品尝过临汾本地诸多的饼子,襄汾烙的饼子确实非常好吃:微焦微咸,硬软结合,香味怡人。 二十年前,赵城本地几乎每家都会做羊汤,成为过年过节必备。我也曾经在老爸的指导下做过,当做“投名状”礼物送给了丈母娘家,反响良好。丈母娘家一致感觉我会做饭,直至现在还是定位于“家庭厨师”,我也乐于其中:看着家人乐于品尝自己制作的食物并有时点赞而倍感到欣慰,这不也是一种快乐的吗? 除了羊汤之外,临汾还有诸如襄汾羊肉锅子等类似羊汤的特色美食,大块羊肉,原汁原味,配以青菜等辅料,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值得品尝。 尝遍了京城的羊汤,还是最为思念临汾的羊汤。 临汾牛肉丸子面 有个笑话:某人到一个辣菜馆,看到辣菜的档次为:微辣,中辣,重辣,BTL。他点了BTL。谁知,菜辣的难以下嘴。问服务员:BTL不是不太辣吗?服务员回答:不是。是变态辣! 这个笑话用到临汾牛肉丸子面就非常贴切。 我不能吃辣。每次我到临汾吃牛肉丸子面,总会对服务员反复交代:一定要最不辣的。牛肉丸子面上来以后,一碗深色的红油扑面而来,红油上飘着几片牛肉,其中隐隐约约看到几个鼓包:那是牛肉丸子。面不算太多,有点硬,如同辣椒的感觉,在没有用筷子捞面之前,那些半硬的面真深藏在红辣油之下。我小心翼翼的吃着、一根一根吃牛肉丸子面。那个辣劲直扑嗓子,辣向肠胃。服务员还一味的解释,表面一层辣油已经撇开了,这是略微带了一点儿辣椒。 我尝过最辣的美食就是牛肉丸子面。用BTL笑话来说,我明明点的是“不太辣”,依然吃着“变态辣”的感觉。当然,我更加佩服那些把牛肉丸子面呼呼大吃甚至敢喝一口红辣汤的人!不过,这样的人,我目前还没有碰到过。 某礼仪专家说,很多人挺烦西里呼噜的大口吃面的人。我建议请他们来尝尝临汾牛肉丸子面,绝对没有呼呼大声的吃面的人,基本都是比较文明的逐根细嚼慢咽的挑面吃,有些吃意大利面条的感觉。 我自觉品尝过全国的美食不少,但是,我还是认为临汾牛肉丸子面是我尝过最辣的。 据我长居临汾的经验分析,临汾牛肉丸子面,有老白家、老薛家、十凤等几十家,也仅限于临汾地区存在,基本没有走出临汾。临汾人不算能吃辣,为什么“BTL”的牛肉丸子面能长期存在并受临汾人民喜爱?我想,主要是临汾人的包容和热情吧。诸如前边所说,临汾人不把赵城人当做外人一样,同样包容着本地的回民兄弟,喜爱着回民所喜爱的美食--清真牛肉丸子面。汉族和回族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赵城饽糕 赵城美食甚多。提起赵城小吃,我总是把最为简单而带有神秘色彩的赵城饽糕列为首选。 年前回赵城,约几个临汾朋友同行,只要提起赵城饽糕,便欣然前往。半天时间的品尝美食,犹如半天时间的美食旅行。 在赵城,好一些的饽糕小店往往需要排队一个小时。我们吃货的原则是:冲着美食而来,时间无所谓了。经过长时间等来的美食往往更加美味。 制作饽糕的程序是完全公开透明的:柔软的面团包裹的菜馅,平底铲在鏊上的杰作,就成了一个饽糕:半透明的焦黄外皮包裹吹气可漏的菜馅,多一份太厚,少一分则漏点。面还是普通的柔软的面,馅更是简单的粉条、韭菜的混合,经过简单加工,就能成为可口的美食。赵城劳动人民的智慧不可思议呀。 饽糕二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音同字不同,专用名词。搜刮脑海中的类似美食,只有馅饼较为相似,但是,比饽糕更厚一些,然而味道截然不同,内容不同,不能同类而比。 品尝饽糕排队的人很多,大多是预定数十个,然后去逛市场,一个小时后过来品尝。也有逛累了再过来坐等美食,边坐着休息边欣赏美食制作,越看越馋越有食欲。 更有浪漫的恋人占据两人小座,只要两三个饽糕,配着共享的一碗面,卿卿我我,欢度美好的二人世界。恋人表达浪漫,也不一定就是西餐刀叉、巧克力玫瑰,只要眼里有彼此,吃什么、做什么都是过情人节。 说到饽糕的神秘,我觉得,赵城的很多美食,比如麻托、酥肉、蒸米等,我都在想办法制作并口感不错,然而,对于饽糕,却始终不敢下手制作。我也品尝过有的小店的饽糕做的确实不太好吃。 赵城常见美食还有很多。比如赵城猪头肉,在赵城有五六家制作店。跟周边其他地方的相比,同样是做猪头肉的,在临汾本地“肥而不腻”就基本只能用于形容赵城猪头肉,其他的不知为啥就做不出那种感觉。比如赵城桂花元宵,赵城人一样能够在不产桂花的地方做出美味的糯米美食,比起我在京城品尝到的某大品牌的元宵还要美味一些。 临汾周边美食还有诸如襄汾麻花、刀拨面、臊子面等等,各具特色。 临汾周边能有如此多的美食,得益于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奋斗和对周边事物的大度包容,同时,也有一些美食因为一些原因走不出困境而正在逐步消退。假如能够一一仔细整理的话,也能参照《舌尖上的中国》出品《舌尖上的临汾》或者《舌尖上的赵城》,岂不更加高大上,更具有传播和影响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