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简称“晋”,省会太原,位于中国华北,东与河北为邻,西与陕西相望,南与河南接壤,北与内蒙古毗连。山西省自古就有人类活动的迹象,并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山西饮食文化积淀深厚、源远流长,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多彩的饮食习惯和风土人情。 过油肉 山西最著名的传统特色菜肴。相传此菜肴最早出现于南北朝,原是尧都平阳(今临汾)一带官府中的名菜,后来流传于太原民间。在宋代就已成为市肆上经营的有代表性的品种。“过油肉”在江苏、上海和浙江地区都有。 初识过油肉,为它朴素的外表所迷惑,这不是家常的蒜薹炒肉片吗?了解之后才懂得,一如北方人的朴实与厚道,这道流传了百年的家常菜有它不同寻常之处。 山西过油肉从选料到制作上都与众不同,具有浓厚的山西地方特色。除了传统的用精选瘦肉经过上浆、拉油,配天然黑木耳、蘑菇、冬笋炒过。山西过油肉外软里嫩,味道咸鲜,闻起来有淡淡的醋香味,口感丰富。 山西十大碗 也叫山西水席。水席是我国古老的名筵之一。因道道菜离不开汤水,吃一道换一道,像流水一般,且件件是汤菜各半,故得其名。有人说:山西十大碗是现存世最早、最系统的中华美食,它展示了老山西人民的烹饪技艺和聪明智慧。 山西十大碗共十道菜:水白肉、核桃肉、夹沙肉、小酥肉、肠子汤、芥末粉皮汤、丸子汤、天鹅蛋、软米饭、扁豆汤。集结海陆空禽,荤素配搭,选料上乘,酸辣甜咸。 如今,“十大碗”已在山西流传了上千年。尽管时间流逝,无数的新的变量在一点点的融入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但“十大碗”却成为老山西人的执念,经过一代代的传承,终在这个物欲横流、快速发展的时代得以保存。不仅仅因为它承载着每一个土生土长的山西人对“十大碗”不同的记忆,更是因为它体现了老山西人憨厚朴实热情的待客之道,和他们对待生活的一种方式以及对历史的怀念。 面食是山西人的主食,经过千百年蒸、煮、煎、炸、烙、烤,山西人将其“揉搓”成了面食文化。刀削面、拉面、圪培面、推窝窝、灌肠等,可谓“一面百样、一面百味”。年,山西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面食之乡”荣誉称号。 山西刀削面是中国十大面条之一。是山西著名风味主食之一,是一种用刀削成的面条,技术精湛者每分钟可削多刀,削出的面条一叶挨一叶,像一条条腾空而起的飞鱼,落入锅中。人们形容刀削面是“一叶落锅一叶飘,一叶离面又出刀,银鱼落水翻白浪,柳叶乘风下树梢。” 其特点是滑润筋道,可浇入各种荤素俏头或打卤,极具特色。山西刀削面中臊子分为肉臊子和素臊子两种,其中又以肉臊子为主。 莜面栲栳栳 莜面栲栳栳(栲栳kǎolǎo)是来自忻州地区的一种面食小吃,是用莜面精心制作而成的,因其形状像“笆斗”,民间叫“栳栳”,是用竹条编织成的一种上下一样粗细的圆形框,形状像斗,是农家用来打水的一种工具,因为栲栳栳的形状和“笆斗”类似而得名。 莜面栲栳栳是山西十大面食之一,其工艺讲究,成形美观与口感劲道结合,加上“羊肉臊子台蘑汤,一家吃着十家香”,便成了地地道道的美食,就连康熙皇帝朝拜五台山时,也以品此为人生快事。 美食习俗多来源于地方物产与历史传承。大同广为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四十里莜面,三十里糕,二十里荞麦面饿断腰。”说的是人们吃了莜面,可以走四十里的路程,而吃了荞麦面只能走二十里路程。故这里的人们对莜面特别钟爱,奉为至宝。 碗托 碗托是一种荞麦粉为主制成的小吃。将荞麦粉制成面糊,置入浅底碗中,蒸制使其淀粉糊化凝固。传统上是将这种成型后的荞麦饼从碗中剥出,切条或块,可拌可炒。 碗团在山西柳林县一带非常有名气的小吃,大街小巷都有卖碗团的商贩的身影,许多游客在柳林县游玩时都会吃上一碗。荞面碗团在诸多的荞面食品中,有着鲜明的特色,筋软耐嚼,香醇可口,百吃不厌,常吃常新。 碗托的调味汁,必须得是山西陈醋和蒜泥汁,加点油泼辣子更合适。若是在饭店里吃碗托,多是那种已经从蒸碗里取出的,切成长条,再加些黄瓜丝、海带丝一起凉拌。 一样面食百样吃法。在吃的法则里,风味重于一切,山西人从来没有把自己束缚在一张乏味的食品清单上,怀着对食物的理解,在不断地尝试中,寻找着转化的灵感。加工成餐桌上花样众多的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