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人类起源、国家起源、黄河文化起源都在这里有重要物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华夏文明的根祖地之一。驰中外的“丁村人”十万年前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被誉为华夏先祖的尧帝五千年前在这里建国立都,兴业安邦。襄陵因晋襄公陵墓而得名,汾城系古晋国都,因汾河流经得名。年因襄陵、汾城两县合并为襄汾县。 陶寺遗址 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还包括庙底沟二期文化和少量的战国、汉代及金、元时期的遗存。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东西约米,南北约米,面积万平方米。是中原地区龙山文化遗址中规模最大的一处之一。经过研究,确立了中原地区龙山文化的陶寺类型;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其年代约当公元前~前年。同类遗址在晋西南汾河下游和浍河流域已发现70余处。陶寺遗址对复原中国古代阶级、国家产生的历史及探索夏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在发掘过程中,考古队员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城址、与之相匹配的王墓、世界最早的观象台、气势恢宏的宫殿、独立的仓储区、官方管理下的手工业区等。有许多专家学者提出,陶寺遗址就是帝尧都城所在,是最早的“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这样评价:“陶寺文化不仅达到了比红山文化后期社会更高一阶段的‘方国’时代,而且确立了在当时诸方国中的中心地位,它相当于古史上的尧舜时代,亦即先秦史籍中出现的最早的‘中国’,奠定了华夏的根基。”根据发掘的成果来看,陶寺社会贫富分化悬殊,少数贵族大量聚敛财富,形成特权阶层,走到了邦国时代的边缘和方国时代。 起源和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文明因素不断发展积累和汇集,到一定程度才能形成成熟的文明。而一般认为国家的形成作为文明阶段的标志。对于国家的形成标志,一些学者提出其标志应当包括文字、城市、大型礼仪性建筑以及青铜器等。而在分析陶寺已发现的遗存之后,可以发现这些文明因素在陶寺遗址中都可可以找到原型。而且中国古代的巫文化崇拜、祖先崇拜以及礼乐典章制度的发达也应当肇始于陶寺文化。 陶寺遗址,是尧的都城,是最早的“中国”;陶寺遗址全面拥有文明起源形成的要素和标志,在陶寺遗址时期中国就已经进入文明阶段,这比历史教科书上的华夏文明从夏王朝开始,整整提前了年。 汾城镇 地处襄汾县城西南16公里处,唐初为尉迟公的封地鄂公堡,唐贞观七年县城由古城迁于此,名为太平县,由于历朝的建设,使汾城留下了大批的古建筑,被誉为山西省十大古建群之一,总面积大约为二万平方米,(以鼓楼为中心依次由北向南排列为城隍庙、文庙、明伦庙、鼓楼、学前砖塔、县衙大堂、关帝庙、社稷庙、洪济桥、城墙等)。 城隍庙 创建于明烘武二年,建筑面积4千平方米,由影壁、石旗杆、二牌坊、山门、过亭舞台、献亭、大殿、钟鼓楼二楼及西庑组成,屋面琉璃构件保存完整。正脊与垂脊鱼龙变化,花鸟怪兽,仙人彩马,五颜六色,光彩夺目,不失为明代琉璃佳作。 文庙 建筑面积为6千平方米,始建于唐,元代至元六年重建,明清修复,它主要建筑有影壁、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名宦祠与乡贤祠,东西两庑,月台、大成殿、藏经楼、崇圣祠组成。 明伦庙 创建于元代,面积平方米,现做碑林使用,内收藏几十通石碑,其中有我省保存最完整的北魏正光二年()的造像碑,以及北齐隋唐造像碑碣和书法碑碣等。 鼓楼 位于十字街中心,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现存为清康熙47年重建,清道光于民国重修,十字歇山重檐楼阁式建筑,通高约15米左右,底座为十字券洞式拱洞通往四街,分上下两层,下层周砌女儿墙,中部沿四立柱砌清水墙,四面开门,内部以木梯登二层。二层置木栏杆,可远眺四方,上下两层以斗拱承托出檐和翼角。外观威严而华丽。 关帝庙 位于小东门内街北,座东向西,建于元大德四年(1年),现存大殿,面积为平方米,面阔五间,悬山顶,琉璃瓦布顶,宏伟壮观,大殿保存完整。 社稷庙 位于南关石坡北侧,建于明代洪武年间,清嘉庆、道光年重修。现存有:献殿、大殿、钟、楼二楼,东西两庑,它的木雕与彩绘精巧细腻,美观大方,实为雕刻艺术中的精华。 洪济桥 位于南关石坡下,东西向:桥身为石砌单券单孔拱桥,券顶雕吐水龙首,桥上东西纵向建桥廊五间,木石结构、单檐歇山顶,金大定23年(年)建,桥上建有桥廊五间,清乾隆年间将桥廊木柱易为石柱,民国九年重修,即今保存完整。 太平县城墙 原为夯筑土墙,崇祯四年,县令魏公韩大兴土木,“采石油为基,累以砖”,现存的城墙以西城为最好。 龙澍峪 位于襄汾县县城西北的吕梁山支脉姑射山中,占地约30平方公里,距县城23公里。龙澍峪自然风光秀丽,古代建筑各具千秋,古老传说美丽动人,人文景观星罗棋布,"龙斗双阙"是自然景观中最为著名者;余间庙宇或横空出世,或半藏半露,气势宏伟,古朴典雅,各种塑像,千姿百态,堪称艺术瑰宝;摩崖石刻汇集了古代名家遗墨数十处,真、草、隶、篆,苍劲婉约,庄重潇洒,各具神韵。 丁村民宅 位于襄汾县县城南4公里的丁村。丁村,以丁姓聚居而得名。丁村民宅内有明、清两代的民居院落20多座,时代较早的是明万历二十一年(年)到四十年(年)建造的,较晚的是清朝康熙、咸丰年间所建,至今还基本上保留明着清时的布局。民居分为北院(明末)、中院(清初)、南院(清末)三个建筑群,有正厅、厢房、观景楼、门楼、绣楼、倒座、牌楼、牌坊等各种建筑共计间。所有的院落都是坐北朝南的四合院部局。明代的院门位置大多在东南角,清代的院门则较为灵活多变,位置不同,造型也风格各异,但其整体结构严谨规整,平面布局匀称美观。民宅的建筑构件上多有人物、花卉、飞禽走兽、古典戏曲、历史故事等题材的木雕和砖雕,“岳母刺字”、“龙凤呈祥”、“喜鹊闹梅”、“八仙图”、“和合二仙”等图案,朴实缜密,造型优美,刻工精致流畅,人物栩栩如生,是中国明、清民居中雕刻艺术的上佳之作。
丁村民宅作为中国北方汉民族四合院建筑的典型标本,其历史年代跨度大,建造别致,风格各异,且价值意义是多元体的。民宅建造布局和实用性较完备,反映了晋南地区汉民族的心理、爱好、信仰、风尚和习俗及情操,它是研究传统建筑民俗的珍贵标本;从建筑艺术角度上讲,它采众家之长,适一方水土之要求。木雕、砖雕、石刻表现在建筑构件上,多而不絮,精美大方,内容丰富多彩。从生活到礼法,寓意深刻;从戏曲到社火,华而朴实;从民俗到治家洋洋大方,是中国珍贵的古代民俗“活化石”。年1月,丁村民宅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香严禅院 始建于元大德十一年间(公元一三〇八年),重修于明弘治十二年,乃平阳一带著名的佛教道场。此寺院原建筑金碧辉煌,布局合理,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千佛殿、藏经楼,东西两边为配殿及厢房。寺内佛像雕塑艺术精湛,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由于年久失修,几经战乱,寺院已是断垣残壁。民国年间,山门、大雄宝殿等几座殿堂,不幸毁于一场大火,千佛殿明代壁画及千尊琉璃佛像被毁、被盗,曾经一夜之间盗走天王殿六尊头像,所以檐残壁頺,破败不堪,令人痛心疾首,望佛兴叹。现仅存天王殿与千佛殿两座殿堂,但也摇摇欲坠。为了保护国家文物,重振古刹雄风,恢复昔日的风采。二〇〇一年再次修复后,香严禅院面目一新。 普净寺 位于襄汾县赵康镇史威村南侧,又称南史寺,在侯马、襄汾、新绛三县(市)交界处,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77平方米,现存为元明时期建建筑群,较好地保存了历史原貌。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普净寺坐北向南,山门上挂“普净寺”金字竖匾。步入山门,只见“哼”、“哈”二金刚峙立两侧,刚劲雄壮,威严肃穆。据说这“哼”、“哈”二将一个叫郑伦,一个叫陈奇,原本都是商纣王的大将,后来“哼”将郑伦归顺了周朝,周灭商以后,姜子牙归国封神,特封郑伦、陈奇二将镇守佛祖山门。 沙女遗址 位于县城关沙女沟村东1.5公里塔儿山西脉。年10月发掘。在目前所调查的李沟、青杨岭、六家嘴等地,大约七八平方公里范围内,陆续有石器发现,其中以大崮堆山南坡最为集中和丰富。在长宽大约0×米的范围内,石制品密集叠压,俯拾皆是。 文化遗物为石核、石片和石器,均系角页岩质。石核分为规则状和不规则状两大类。石片宽大于长者居多数,台面为劈裂面者约占一半以上,打击点多数清晰。打击石器采用锤击和摔碰法。石器主要有石锤、砍斫器、刮削器、手斧、尖状器和石矛头等类型。沙女遗址石制品,普遍棱角锐利,其中石核石片数以万计,而石器所占比例甚小。该遗址是一处石器制造场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 寺头遗址 位于襄汾县与尧都区交界的邓庄乡寺头村西约米,属于塔尔山西麓的山前坡地,地势东高西低,呈缓坡状,汾河从其西面流过。遗址发现于50年代末期。年进行了复查。总面积在10万平方米以上。该遗址暴露在外的主要遗迹有灰坑和白灰面房址两种,遗物主要是陶器,以绳纹和夹砂灰陶为主,器形有鬲、豆、盆、罐、钵等。另外还采集有铲、刀等石质工具。从采集陶器看与陶寺遗址出土的器物基本相同。是龙山时代陶寺文化的又一处重要遗存。 南大柴遗址 位于襄汾县南贾镇大柴村西南的汾河西岸,年发现,面积约8万平方米。春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约平方米。遗址文化堆积较厚,遗迹仅见灰坑,文化内涵单一。遗物主要为陶器,陶质以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为主。陶器多为手制。纹饰主要是绳纹,另有附加堆纹、弦纹、卷云纹等。以圆底器和三足器为最多,平底和圈足器较少。主要炊具是鬲、甗、大口深腹罐等。容器主要有大口尊、折肩罐、折肩瓮、蛋形三足瓮、盆等。食器有钵、碗、豆等。酒器仅见一件残爵和一件陶角的管状流。 赵康古城遗址 位于襄汾县城南30公里赵康镇,古城址东距汾河5公里余,西距九原山4公里,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相传为春秋时期的“古绛都”和汉的“临汾城”,当地人称“古晋城”。 古城平面近似长方形,南部较宽,周长约米,城内地形北高南低,形成层层台地,高差约在10米上下。有一条明显路迹自北墙城门外向南延伸千余米。城外周有明显的护城河遗迹,至城的右下角处向南汇成巨川,今称泰山沟。古城墙址大体保存完好,南墙西段破坏较甚,北墙保存较好。东西二墙皆无城门痕迹。墙土呈红褐色,夯层厚约5--6厘米,夯窝圆而平,直径约7厘米。夯土中含有东周时代瓦片,有板瓦、筒瓦。南城墙全长约米,东城墙全长约米。古城北部正中有一座小城的残址,平面正方形,约1平方公里。 大张遗址 位于大张村东北米处,94年4—9月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共揭露面积平方米,发掘战国墓19座,其中大型墓7座。出土青铜器近件,其中有狩猎纹大铜壶、鼎、匜、扁钟等。 灵光寺 位于襄汾县邓庄镇北梁村。塔位于北梁村西七百米,这里为丘陵地形,地势东高西低。塔为八角形,仿木构形式砖塔,原有十三级,存七级,每级正面有小圈门,创建于唐贞观年间,金皇统年间重修。上部六层毁于清代康熙三十四年临汾地震,这有塔侧清代乾隆四年()碑文作证:“奈无何康熙乙亥夏,遭地震,自藏经楼以及廊庑,尽行倒坏,惟佛法二殿仅存,高塔半存。昔之称为壮丽者,今不胜其零落矣。” 襄汾造像碑 原分布在善惠寺等五座寺庙中。寺宇早毁,尚存造像石刻二十二通,形象秀美,刻工洗炼。造凿于魏、北齐、隋、唐四代。碑高大者2.8米,小者1.5米,一般在2米左右。内容主要是佛、菩萨、弟子、胁侍、天王、供养人等。唐碑中还雕有屋形龛一间,内置卧一躯。时代不同,工艺均佳。另有唐代石塔一座,方形,三层,高2米,每层雕有塔檐,塔顶设有塔刹,塔身收刹甚急,各层四面雕有券拱形佛龛一区,总体轮廊与西安大雁塔近似,镂刻精湛,是我国唐代石雕艺术中的佳品。今存襄汾县博物馆。 赵康辣椒 赵康镇位于襄汾县南端,是华北地区最大的辣椒集散地。连续几届辣椒节的成功举办,使赵康辣椒响誉全国。赵康辣椒是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目前,赵康辣椒除在国内畅销外,还销往俄罗斯、新加坡等国家。 襄陵莲藕 是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的特产,因主产于该县襄陵镇而得名。该地水源充足,地形平坦,大片汾河滩地土壤肥沃,有悠久的莲藕种植历史。所产莲藕“全身是宝”,形状美观,口感脆嫩,用途广泛。年8月17日,“襄陵莲藕”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 擦圪斗 也是用专用的擦子擦下来的,有的地方叫抿圪斗。做擦圪斗的面一般是杂面(白面和玉米面、豆面等搅和在一起),擦圪斗的擦子与擦把把儿的擦子外形相似,只是中间铁皮上挖出来的是小圆孔。擦圪斗的做法和擦把把一样,也是把擦子架在锅上,直接把面一条一条擦进锅里。因为擦子孔是圆的,所以擦下来的面条也是圆咕噜的,因为杂面没精丝,所以煮出来也是一小段一小段的。那时候,吃杂面擦圪斗是对生活的一种调剂,吃腻了玉米面做的擦把把儿,吃碗擦圪斗,无论从形状和口味都有了很大的改观,虽然生活也还是那种生活,但就有了不同的味道。 官滩枣 栽培历史已有余年,明清两朝作为“贡品”上缴皇宫。官滩枣属制干品种。具有“紫红油亮光泽好,皮薄肉厚核心小,肉质褐红糖丝长,甘甜溢香品质高”的特点,单果重12-18克。 蒲剧 襄汾是山西四大梆子戏之一蒲剧的故乡,是蒲剧最早的发源地之一。清末民初,襄汾境内先后有永胜班、得胜班、邓庄娃娃班、万金班、福盛班以及牛席娃娃班等八个大戏班和娃娃班。解放以后,由襄陵、汾城两县政府先后组成“襄陵民主蒲剧团”、“汾城光明蒲剧团”、“襄汾蒲剧团”以及大柴、中景村的业余民间剧团。著名演员有襄汾人杨虎山、席留根、任全柱、李小旦等。 襄汾木版年画 与临汾的木版年画世家姬家、徐家的版画作品,都起源于宋末金初时期,历代传为精品,姬家生产的《四美图》和徐家生产的《义勇武安王经》等金代珍贵版画,于~年间先后被一个叫柯基洛夫的俄国人在现在我国西夏的里水古城,即甘肃省黑水城附近的一座古塔中发现窃走,藏于俄罗斯亚力山大三世博物馆中,此画解放后通过外交途径从苏联复制回来,藏于丁村民俗博物馆。 天塔狮舞 又称狮子上板凳,是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的传统舞蹈。相传始于隋唐,历经宋元明清,距今已有0多年的历史,它以惊、险、奇、绝、美的艺术特点而被誉为华夏一绝。 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具有惊、险、奇、绝、美的艺术特征。塔台高高耸立,动作大起大落,令人惊叹;表演过程内含科学的力学原理,再加上安全的保护措施,看上去险实则无险;狮子眼、舌、尾活动自如,能做出口吐条幅之类的表演,使人感到稀奇;天塔狮舞在力量中融入技巧,特技中渗透文化,堪称一绝;这种高台表演,空中造型优美,显示出动人的魅力。年5月20日,天塔狮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带一路上各国各地区基础数据,尽在西行列国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