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部位有哪些性皮肤病能治好吗 http://www.bdfyy999.com/bdf/yufangbaojian/binglibingyin/m/50856.html 在南北朝的南朝,慧皎著述《高僧传》,在第三卷译经的高僧名录里,将释法显列为首位。作为第一个到印度取经的中国人,《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著)评价说:“故海陆并遵,广游西土,留学天竺,携经而反者,恐以法显为第一人。” 法显(-年),东晋司州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人)。年,法显等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游历20多个国家,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前后历时14年,于义熙九年归国。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 生地·平阳武阳 法显去世八十多年后,南朝的僧祐撰写了《出三藏记集》,书中的《法显法师传》写道:“释法显,本姓龚,平阳武阳人也。”不久,南朝僧人慧皎所撰《高僧传》,以及《古今译经图纪》《开元释教录》都沿用了这个说法。平阳指山西临汾,武阳又在何处?历史上的平阳辖县内并没有出现过武阳县,难道是指平阳县内的武阳,既然僧祐与法显的生活时代接近,他能确认此地,而后人也附和,武阳应该是个有点名气的小地方。此外,《历代三宝记》、《大唐内典录》则只说法显是“平阳沙门”,季羡林先生认为,只确认是平阳人是正确的,平阳县城故址在临汾县(今尧都区)西南。 法显生于公元年(另说是年),处于后赵统治时期,前后历经“十六国”的纷争战乱,郡县曾迁移过。如果从相近的历史时期中寻找,《晋书·地理志》平阳郡统县12个,河东郡统县9个,均没有武阳。而在其后的《新唐书·地理志》中,绛州绛郡,有县7个,有府33个,其中有武阳。当时,绛邑治于新田(今侯马市),所以,33个府的排列从新田开始,然后是太平(今襄汾县)、正平(今新绛县西南二十里)等,最后几个是绛邑(今绛县)、长平、武阳、蒲邑(蒲县)。具体位置应该在紧邻最后几个府,具体位置待考。 法显少年时期的生活环境,《高僧传》说他“有三兄并髫龀而亡”。兄弟四人中三人在幼年时就亡故,这让父母很忧心,于是就在法显3岁时将他送进寺院,以求长福。法显在寺院的生活,传记中写了一个生动的例子: 法显与几十个沙弥在割稻子,有一群饥民要来抢夺,沙弥们都吓跑了,唯有法显没动,他说,你们需要稻谷就随意拿走吧,你们从来不布施别人才会有饥饿贫穷,现在又来抢夺,你们的来世会更不如今天的,我为你们担忧啊。说完这番话,法显才离开,而那些饥民们也把稻谷放下离开了。对此,寺院里的数百僧人都叹服不已。法显在寺院生活到20岁时,正式皈依佛门。至于后来到长安研习佛教经典,具体年份无从考证。 公元年,印度律学沙门昙河迦罗在洛阳白马寺设戒坛,朱士行(-)首先登坛受戒,法号“八戒”(或许是“猪八戒”的原型)。后来,他钻研、讲解《小品般若》时,感到词意不明,又不连贯,因为这个译本有些内容被删略了,当他听说西域有全本的《大品经》,就决心西行求法。于是法显在“八戒”之后也走上了取经的漫漫长路,而且走得更远,直接去到了佛教发源地。如果说,八戒影响了法显,那么法显则影响了后来的玄奘。 法显从长安出发,六年后,才到印度的中部,在那里逗留了又六年,归程经狮子国等地,又三年才回到青州,前后经过了十五年,游历所经将近三十国,这是以往求法僧人所没有过的经历。当法显决定要将那些佛经带回中国时,已70岁了,一同西行求法的,先后有十人,或半途折回,或病死异国,或久留不还,只有法显一人,孜孜不倦,终于完满夙愿,而成为中国佛教史上西行求法的第一人。 相传法显出家所在地 译者·大师之遇 长安是当时北方的佛教中心,前秦皇帝苻坚敬仰的两位高僧,分别是释道安(-年)和鸠摩罗什(-年)。法显来到长安之后,是否与两位大师相见,史料没有记载。 释道安是当时的佛教领袖,河北常山人,与汉末名将赵子龙同属一地,释道安讲经,时有谚语:“学不师安,义不中难”。鸠摩罗什来自西域龟兹国,翻译过《大品般若经》、《小品般若经》、《妙法莲华经》等,是中国翻译史上的里程碑。陈寅恪认为,鸠摩罗什译经艺术要高于玄奘,比如《心经》的翻译。 苻坚派十万之师攻占襄阳,将深居襄阳15年的释道安请回长安五重寺讲学。第二年,征讨西域请回鸠摩罗什,然而天有不测,鸠摩罗什随军返回长安的途中,苻坚在淝水之战中大败,逃回长安被杀,于是,鸠摩罗什就滞留凉州16年。其时释道安已圆寂16年,16年后,鸠摩罗什才来到长安,两人一生没能谋面。 法显是年正式皈依佛门的,释道安圆寂于年,期间28年,法显如果还在平阳,二人恐难得见面,如果已到长安,则一定会有交集。释道安在长安五重寺讲学时僧徒数千人,释道安曾感慨说:“云有五百戒,不知何以不至,此乃最急”。因为当时律藏传译的太少,无法约束僧众修行。后来,法显西行的原因也是“昔在长安,慨律藏残缺”。如果不是师承关系,至少证明二者的境界相近。 法显西行路线 尤其是年,苻坚被杀,释道安圆寂。此后一段时间,国家分裂,战乱四起,甚至还要立僧人为帝,裹挟十万僧俗征战的事情出现,这让乱世中的法显愈加困惑。到了晋安帝隆安三年(年),法显决定前往天竺(今印度)寻求佛教戒律,以济中国佛教之穷,他约了慧景、道整、慧应、慧嵬等4人一起离开长安。 法显西行时,鸠摩罗什正在凉州讲经说法,不知为何却擦肩而过。不过,由于史籍记录年代有差异,季羡林研究认为,法显离开长安之时,鸠摩罗什已到长安两年了。照此,二人应该有过交流。又说,法显离开长安的第二年,鸠摩罗什来到了长安,在这里译经35部卷,其中译《妙法莲花经》竟聚集了多人,是有史以来最大的译场。法显归国后到建康译经的那一年(年),鸠摩罗什圆寂于长安大寺,享年70岁。一位西去,一位东来,共同为佛教的传播弘扬呕心沥血,但两位高僧很可能素未谋面,留给后人颇多的遗憾与猜测。 法显因为戒律的匮乏,才去印度求法取经,15年后,归程的行囊中装满了经卷,这些都是他一字一行抄写得来的,有些是通过口口相传而来,并无原本可抄录的,可见法显取经之辛苦。法显在天竺(印度)抄录的重要经卷有:四十卷《摩诃僧只众律》、约七千偈《萨婆多众钞律》(即《十诵律》)、约六千偈《杂阿毗昙心》、约五千偈《方等般泥洹经》、《摩诃僧只阿毗昙》等。在狮子国(斯里兰卡)抄录的重要经卷有:《弥沙塞律》、《长阿含》、《杂阿含》、《杂藏经》等。 归国后,法显前往建康,在道场寺与佛驮跋陀罗(-)一起合作译出了六部佛经24卷达万字:《摩诃僧只律》四十卷、《僧只比丘戒本》一卷、《僧只尼戒本》一卷、《大般泥洹经》六卷、《杂藏经》(勘同《鬼问目连经》一卷)、《杂阿毗昙论》十三卷(旧传该本也是,因其本早失,待考)。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摩诃僧只律》,它完备了中国佛教在戒律方面的需要,从而巩固了佛教在中国发展的基础。至今,这部律戒本仍然是中国僧人求戒的根本典据。 法显穿越沙漠图居狮子国 佛教在中国适应性的发展中,小乘讲渐悟,想成佛,完全依靠个人努力。大乘在中国提倡顿悟成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顿悟学说最早的集大成者是竺道生,他有个非常著名的论断:“一阐提”人皆有佛性。“一阐提”是梵文icchantika的音译,意思是“十恶不赦的恶人”。也就是说,人人皆可成佛。这个观点的出处在哪里?《竺道生传》记载:“又《六卷泥洹》先至京师,生剖析经理,洞入幽微,乃说‘一阐提’人皆得成佛”。这段话已经点明了是受了法显翻译的《六卷泥洹》的启示,因为这本佛经中隐含着“一切众生悉成平等如来法身”的思想。所以说,中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顿悟学说兴起,法显起到了关键作用,当然这份成就也有一份属于佛驮跋陀罗,法显的最佳翻译合作者。 佛驮跋陀罗是古印度迦维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释迦族人,释迦牟尼佛之父净饭王的兄弟甘露王后裔,名觉贤,他十七岁出家,以禅律驰名,后来在中国西域遇到僧人智严,被邀来中国。 义熙四年(年),法显来到印度东部的多摩梨帝国,在这里写经和画像,而佛驮跋陀罗则从西域来到了长安,两人彼此错过见面的机会。义熙九年(年)春,佛马大跋陀罗在荆州遇到刘裕(即后来的宋武帝),被请至建康(今南京)住道场寺。就在同年秋天,刚归国的法显也来到建康。 法显归国后在山东半岛登陆,原本是想回到长安,但是遇到战乱,只好南下建康。此时的建康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加上佛驮跋陀罗到此讲学,法显心有神往,而且也需要寻找一处上好环境致力于译经,所以他就来到了建康。当76岁的法显在这里遇见了小22岁的佛驮跋陀罗,这其中有多深的因缘啊。 当时的道场寺聚集了中外高僧、佛教学者、佛经翻译家,他们相与问题,传译佛经、禅观修习,承前启后,影响显著。法显与佛驮跋陀罗在这里共处五年,共同斟酌,合作译经,留下了朴素而传真的文字。 因为年事已高,法显从印度带回来的其他佛经并没有自己完成翻译,《弥沙塞律》、《杂阿含经》、《杂心论》等由他人译出。传说《华严经》是佛驮跋陀罗与法显共译的,依据法显还在道场寺的时间计算,或有可能参与了最初的翻译,至少参与了译前的交流。对于这本被称为佛教根本法宝的佛经,法显岂能无动于衷。实际情况是,义熙十四年(年)开始,佛驮跋陀罗用了三年时间翻译了《华严经》,而在此期间,法显离开了建康道场寺而住在荆州(湖北江陵)的辛寺,撰写完记录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旅程的《法显传》后圆寂(《高僧传》说86岁,《出三藏记集》说82岁),这年是刘宋永初年(年),刘裕代晋,建立刘宋,中国历史进入了南北朝时期。几年后,71岁的佛驮跋陀罗也圆寂。 (晋)法显译摩诃僧袛律卷第三十七东晋佛陀跋陀罗法显译摩诃僧祇律第十九卷民国影明刻本《神僧传》之法显部分作家·对空相望 如果将法显纳入比较学研究的话,与之对应的非玄奘莫属,显而易见,两人的行走路线与学经场所有很多重叠之处,而两人对同一地域的描述却各不相同,包括场景的变迁、僧人的增减等等,这些变化都为研究印度中世纪佛教的发展提供了最有价值的资料。 由于印度的古代史典籍较少,所空缺的资料需要大量的国外著作来填补,所以,中印佛学交流频繁的结果是,中国古代典籍对印度的记述较多,特别是当时僧人的西行游记,这些都显得尤为重要。研究印度史离不开三个人,著述《法显传》的法显、著述《大唐西域记》的玄奘和著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内法传》的义净,这几本书是最古也最全的史料。义熙十二年(年),法显撰写了《法显传》,该书虽然只有一卷,全文字,但在今天仍然是人们研究南亚次大陆诸国古代历史、宗教和风土人情的重要历史文献。 史学家在陈述公元年时期的天竺历史时,都会引用法显的这段文字:“寒暑调和,无霜、雪。人民殷乐,无户籍官法,唯耕王地者乃输地利,欲去便去,欲住便住。王治不用刑罔,有罪者但罚其钱,随事轻重,虽复谋为恶逆,不过截右手而已。王之侍卫、左右皆有供禄。举国人民悉不杀生,不饮酒,不食葱蒜,唯除旃荼罗……自佛般泥洹后,诸国王、长者、居士为众僧起精舍供养,供给田宅、园圃、民户、牛犊,铁券书录,后王王相传,无敢废者,至今不绝。”法显也想不到,当时将所见所闻真实平白的记述,竟然成为后世研究者案上的必备之书。 如此看来,法显可以比肩重要的作家行列,因为作家都是所处的当代史的一面镜子。此书在后来的著述名录中有不同的称谓,如《佛游天竺记》《释法显行传》《历游天竺记》《佛国记》《历游天竺记传》《释法显游天竺记》《佛游天竺本记》《释法明游天竺记》《法明游天竺记》《历游天竺记传》《法显记》等等,经过千百年来不断地翻印,名称不同,版本繁多。此外,这本书还翻译到多个国家,影响很广。 法显生于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高峰时期之一,他西行取经、翻译佛典、著述《法显传》,对促进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PICS 选自《映像》年第12期,欲知更多内容可购买本期杂志 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组委会合作机构:三晋文化研究会协办:中国灵石龙吟书院主管主办:山西省委前进期刊总社映像映像山西感知厚重-zhongguo联系人:王睿婷15536829王婧投稿邮箱:sxy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