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城西的姑射山下有个不大不小的村庄,因为正好处在一条沟口,名为峪口。 峪口村 峪口是个好村庄,背依巍巍青山,面朝阔阔大川,有刚直的脊梁,有开阔的胸怀,气象难得。 只是有个小缺陷:缺水。 缺水也罢,还有个因缺水生成的个故事,说峪口人懒惰。 故事说得很遥远。遥远到地上还没有水的年月。没有水,没有草木,光秃一片,人们也就难以生存。天帝大发慈悲,决定要给人间送水。 这一夜,峪口人大梦正酣,送水的神仙下凡了。到村口喊: 快来接水吧! 喊完了,等一等,没人出来。往村里走一走,又喊: 快来接水吧,不然,我就走了。 人们听见了,只是睡得正香,没人起来,都在想,有个人起来去接水就行了,何劳这么多人都去?翻个身,又睡了。孰料,大家都这么想,也就没人去接水。 天神还有好多地方要去送水,况且在天亮前要返回天空,等不见人,只好往前走去。走到了窑院村边,也就是现今的龙祠村那儿,将峪口的那一份也一并留了下来。因而,长期以来龙祠多水,峪口缺水。 峪口人的吃水问题据说是尧王给解决的。有一次,尧王巡访来到村里,看见众人要到十里外的地方去驮水,非常艰辛。他没有再赶路,住了下来。住下了却一夜未眠,翻来覆去想考吃水的办法。天快亮时,传来了淅淅沥沥的声响,下雨了,邻近的人家有了响动,拿出大大小小的陶罐、陶碗起来接水。尧王想,这么接水既费心劳神,还接不了多少,不如干脆挖个大坑将水蓄起来。想到这里,眼睛一亮,天也亮了。 尧王将这主意一说,大家无不赞成,一起动手,很快就挖了个蓄水池。这个蓄水池被唤作泊池。 泊池的水养育了峪口人数千年。村里人说,那水有灵气,能治百病。 我见过那泊池和泊池里的水。水是雨水,却不是泊池口上的天空下的那点点雨水,是村巷里流进来的雨水。水面漂浮着一层柴禾沫,需要用个细丝网捞净、澄清才能食用。天气热时,蚊虫集聚,水中还孳生着它们的后代。吃这样的水很不卫生,怎么能治病?想来,治病之说是村人对艰难生存条件的一种自我安慰。 在我的记忆里,峪口人吃苦耐劳,当年农业学大寨,平田整地,他们都走在附近村庄的前列。峪口人的勤劳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我以为这习惯和他们那个关于送水的传说故事有关。别的地方都在用故事美化自己,峪口人却在用故事解剖和警戒自己。一辈又一辈的峪口人,都明白懒惰是大害,靠人不如靠自己。艰苦的生存环境成了他们一笔难得的精神财富。 峪口人最终靠这笔精神财富解放了自己,他们打井找到了地下水,清凌凌的井水代替了泊池的雨水。 泊池成为过去,尧王缔造的文明也远去了,峪口进入了当代。■本文来源:杯水散文;本文作者:乔忠延 当您遇到烦心事,或您身边有不平事、新鲜事或您需要维护自己的权益,请北京中科医院坑专业白癜风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