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临汾,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三晋文明的发源地! 壶口瀑布助力山西旅游发展大会在临汾举办 尧都临汾古称平阳,别名卧牛城、花果城。地处山西西南部,临汾盆地中央。东倚太行,西临黄河,北达幽并,南通秦蜀,汾河由北向南穿境而过。尧都临汾在中国古代史上曾经辉煌一时,光耀千秋。拥有近年城市演进文明史。历史上曾五次建都,五次移都。上古时期的尧都,春秋战国时期的晋都、韩都,汉时的西魏王都、十六国时的刘渊汉都。自唐至今为晋南、临汾首府。周敬王六年(公元前年)为晋国平阳县;隋开皇三年(年)县称临汾;年8月,分设临汾县、临汾市;年7月,市、县合并临汾市;年11月1日,临汾地市合并,撤销县级临汾市,设立临汾尧都区至今。临汾市行政区划图第一篇三大文明之源 尧都临汾历史源远流长、底蕴厚重,她是人类文明、中华文明和三晋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十万年前,丁村人在此繁衍生息,开启人类文明之源;一万年前,吉县柿子滩先民辛勤劳作,留下人类文明演进足迹。三大文明之源分布图丁村遗址保护碑丁村人 年前帝尧建都平阳,开启华夏文明演进历史。帝尧时期(前年),襄汾陶寺一带出现早期城市雏形,城址面积达万平方米。现存遗址中包括宫殿、王陵、城墙、住宅以及迄今世界上最古老天文观象台,为截至21世纪初国内发现年代最早、规模最大、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古代都城遗址之一。夏、商时期,域内已建有人口稠密的邑、寨。帝尧画象(清代绘制)陶寺古观象台陶寺出土的龙盘尧庙“文明始祖”牌楼 年前,晋文公称霸于诸侯,在三晋文明史上留下辉煌一页。春秋时期,晋国先后建都襄汾、翼城、曲沃等地,后迁都侯马新田(晋都)。早期都城襄汾赵康城廓中轴线南北长5.5千米,东西最短4.3千米,城墙高达十数米。后期都城新田由平望、牛村、台神三座宫城及呈王、马庄、北坞三座卿城组成,方圆10千米内,分布大小城堡9座,均为木、石、土结构,建筑覆盖面积达35平方千米,为晋国乃至整个中国当时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三家分晋”后,韩、赵、魏三国承续晋国余脉,变革图强,将晋国文化推向中原腹地。韩国以平阳(金殿)为都城,历时28年,平阳作为韩氏统治中心长达年,是当时山西境内少有的大都会之一,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商业繁荣,城廓面积具有相当规模。春秋时期三晋疆域图“曲沃曲村——天马遗址”出土的0多年前的晋国车马坑侯马市“晋文公图霸”雕塑第二篇古城变迁 春秋战国时期,设平阳县城,在今尧都区金殿镇一带。“三家分晋”后韩国以平阳为都,历时28年。汉高祖元年(前年),西楚霸王项羽将魏王豹由大梁迁徙到河东郡,定都平阳,历时1年10年月。汉高祖六年(前年),曹参因功封为平阳侯,改平阳县为平阳侯国。三国魏正始八年(年)置平阳郡于平阳县。西晋永嘉三年(年),匈奴刘渊称帝,迁都平阳。北魏太平真君二年(年),在白马城(今临汾市区)置禽昌县。北魏建义元年(年)晋州及平阳郡、平阳县移往白马城后,禽昌县治在白马城周边,数度迁徙。先移往尧都区乔李镇,后移往尧都区县底镇,北周建德六年(年)移往襄汾县古城庄。 尧都临汾古城先后经历白马城、晋州城、平阳府城等阶段,唐代为发展盛期。元代初期,大体奠定临汾古城明清时期规模。明洪武六年(年)修筑城墙时挖出铁铸卧牛像,年在城墙东北角又挖出此铁卧牛,故临汾城又称为“卧牛城”。临汾古城迁徙图年在临汾古城墙东北角挖出的铁卧牛明代平阳府城图民国时期临汾县城关图年尧庙井亭和广运殿年铁佛寺外景民国初期的鼓楼民国时期铁佛寺附近景色民国时期的鼓楼西大街(鼓楼向西)民国时期的鼓楼东大街(东城门向西)抗战时期的临汾东城门第三篇:古城发展 民国37年(年)5月,临汾解放,平阳古城重获新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临汾县人民政府对遭受战争破坏的城市基础设施进行恢复修缮,城市功能得到较快恢复。年代中后期,为适应工业企业城市建设发展布局,由临汾县政府主持,对主城东、南、北三面城墙门洞实施拆除,先后开通解放路、广宣街城市交通路网,建立了以鼓楼东西南北大街、解放东西路、平阳南北街为城市主干道,城东工业路(今尧贤街)和广宣街等9条辅路为次干道的市政道路路网格局。年到年,在修建广宣街、解放路时,大规模拆除古城墙外包砖,大面积实施市政道路硬化。年,过境省道太风公路临汾段(平阳街、向阳路)改建为城市主干道路。年代末期,形成以鼓楼南北街和平阳南北街为南北纵向、鼓楼东西大街、向阳路和解放东西路为东西轴线的“二纵三横”城市路网格局。同期,临汾民用航线开通,人民公园建成向市民开放。随着临汾电影院、临汾人民银行、临汾铁路行政大楼、临汾宾馆(交际处)、地委办公大楼、临汾人民公园、人民大礼堂、人民电影院、工人文化宫、人民体育场等一批城市公共建筑投入使用,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承载力进一步增强,城市生产、生活秩序得到全面恢复。 年初,临汾乔李民航机场因三年经济困难停航。“文化大革命”期间,临汾城市建设在动乱中缓慢发展,城市建设重点转入基础设施维护阶段。年,城市公共交通事业兴起,临汾县成立公共汽车站。年,第一座城市广场——平阳广场建成投入使用。年代中期,市政道路建设全面提速,相继开通和拓宽改造鼓楼东大街、迎春街、解放东路、鼓楼南北大街、五一路等一大批主次街道相继建成开通,实现市区所有主次干道沥青硬化。年,第一家城市出租汽车公司挂牌成立;龙祠引水工程建成向城市供水;第一家液化石油气公司注册运营;城市煤气化工程立项开工。年代中期,城市出租客运市场快速发育,17家城市出租客运企业相续成立。市区主次干道大面积换铺为混凝土路面。年首次在鼓楼南北街设置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公交侯车亭、垃圾收集箱、交通指示信号灯等市政公用设施。年全省第一条“以房养路”样榜工程——贡院路拓宽改造工程建成通车。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年代的鼓楼北街年代的解放路年代的鼓楼东街(红卫路)年代的财神楼北街年代的平阳街年代的东关街年代的鼓楼东街(红卫路)年代的鼓楼西街年代的鼓楼东大街年代的鼓楼北大街年代的三八商场年代的平阳影剧院年代的西关汾河浮桥第四篇:黄土高原“花果城” 年代后期,临汾市人民政府大规模实施城市街道花果树栽植,精心打造“一街一景”、“一街一品”的“花果城”特色品牌,解放路为法桐,平阳北街为柿子,东关街为核桃,鼓楼南北街为柿子、红叶李,广宣街为合欢,鼓楼西大街为苹果、石榴。商会街为石榴、红果,并作为花果城示范街。每年春夏之交,红绿交错,花香袭人,金秋十月果实累累,压弯枝头。城市园艺、园林绿化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临汾“花果城”建设在全国引起轰动。年10月19日,《山西日报》发表文章《临汾市街头果树喜获丰收》,报道临汾市城市街道栽植花果树经验,各市、县纷纷组团来临参观学习。年5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要把临汾变成花果城》专题报道。年3月25日,再次刊登《临汾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花果城》专题报道。之后,《中国市容报》《中国青年报》《瞭望周刊》等报刊均连续刊登本市花果树上街的报道和文章。《人民日报》海外版以《春到尧都》为题,向海外介绍临汾市花果城新风貌,受到海外侨胞 临汾市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10万年前,丁村人就在此繁衍生息。1万年前,柿子滩先民择地而居。多年前,帝尧建都平阳,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击壤歌》即诞生于此处。西周时期,临汾市域翼城县一带为古唐国,《诗经?唐风》即源于境内。战国时期,韩国以平阳为基地,成为七霸之一。赵国人荀况(今临汾安泽人),为先秦儒家学派代表人之一,有《荀子》一书传世。汉武帝时,平阳(今尧都区)人卫青、霍去病数击匈奴,奠定西汉北方版图,被称为“帝国双璧”。平阳籍重臣霍光辅佐武帝、昭帝达30年,为中兴汉室立功至伟。东汉,境内兴起佛教文化。唐代,市域经济文化发达,是全国重要粮农基地和冶金中心之一。临汾市区内的大云寺即创建于唐贞观六年(年)。北宋,为北方重要商业贸易城市。金代,平阳造纸和印刷业十分发达,是中国北方四大刻书中心之一,所刻印书籍称“平水版”。明洪武和永乐年间,为恢复中原经济,推行大规模“移民垦荒”政策,官府在洪洞广济寺设局驻员,从平阳等地选“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移民于河北、山东、河南、北京等11省县,史称大槐树移民。经过余年繁衍迁徙,大槐树后裔遍布全国和海内外。清代,临汾商业和手工业十分活跃。抗战初期,临汾为华北重要的抗战中心,八路军总部和国民党第二战区驻地。著名作曲家贺绿汀在临汾刘村创作《游击队歌》唱响中国大江南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临汾、侯马列为全省规划重要区域中心城市和煤焦化工业基地。年代前后,临汾花果城建设享誉海内外。年后,临汾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规模改变了城市面貌和形象。年以后,以城市雕塑为代表性的文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年,临汾城市公厕建设获联合国迪拜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等多项国家、世界级荣誉。临汾城市形象和城市文化上升一个新台阶。击壤歌明代大槐树移民迁徙路线示意图洪洞大槐树文化节寻根祭祖活动修建于唐贞观六年(年)的大云寺金顶砖塔1、风景名胜古迹 临汾市域拥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余处,位居全省第一。其中国家级43处,省级58处,市级30处。各级文物藏品14万件,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件(套),博物馆15座。著名名胜有:黄河壶口瀑布、广胜寺、大槐树祭祖园、尧庙、姑射仙洞、霍州七里峪、蒲县东岳庙、隰县小西天、襄汾丁村文化遗址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吉县的壶口风景名胜区,省级有尧都区金殿镇姑射山风景名胜区、乡宁县云丘山风景名胜区和永和县乾坤湾风景名胜区,县级有洪洞广胜寺风景名胜区。吉县黄河壶口瀑布永和黄河乾坤湾尧庙元代戏台洪洞广胜寺蒲县东岳庙隰县小西天2、非物质文化遗产 临汾是全国有名的“戏曲之乡”、“锣鼓之乡”、“剪纸之乡”。截止8年4月,全市已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2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项。国家级保护项目有晋南威风锣鼓、蒲州梆子、平阳木版年画,翼城花鼓、翼城琴书,剪纸,侯马市麒麟采八宝,曲沃县腕腕腔、任庄扇鼓傩戏、曲沃琴书,洪洞县大槐树祭祖习俗、走亲习俗、通背缠拳,襄汾县黄沙狮子、尉村跑鼓车和晋南眉户。其他如侯马皮影戏、曲沃郑氏葫芦工艺、洪洞麦秆画等闻名全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蒲剧平阳木版年画代表作《四美人图》临汾部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临汾美食文化 临汾历史悠久,物质丰富,素有“膏腴之乡”、“麦棉之乡”。临汾人自古以来就酷爱美食,再加上临汾地处黄河金三角经济区域内,承东启西、贯通南北,南来北往的外来人口很多,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晋南美食文化,各种美食品种多样、琳琅满目。主要有:临汾牛肉丸子面、晋南花馍、晋南羊杂割、曲沃羊汤、洪洞蒸饭、浮山烧麦、乡宁油糕、霍州饸饹面、襄汾膏腴羊肉锅子、襄汾永固饼子、侯马馅饼、赵城酥肉面以及李家九子汤、吴家熏肉、肖老二元宵、婆婆神羊汤、李巧拉面、老三刀削面等等数不胜数。临汾美食临汾美食第六篇:大美新临汾 进入21世纪,临汾城市化建设发展迈入快车道。市区形成“六纵七横四环”的网格化交通格局,对外交通则依托京昆、青兰、长临、大运等高速和同蒲铁路、大西高铁、临汾民航机场共同组成“公铁空”的立体交通网络体系。一座规划面积平方公里、百万人口的晋面区域中心城市初具雏形。年以来,打造“方便之城”“文化之城”“宜居之城”成为临汾城市建设发展的新契机和主旋律。为有效破解了市民“入厕难”的社会性难题,临汾市先行先试,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公厕革命。全市建成高标准星级公厕余座,市区建成标准化星级公厕80余座,基本实现“路路有公厕,街街能方便”,其建设速度、规模和标准,居全国领先水平,创造了独具临汾特色的公厕文化品牌。同期,以雕塑建设为龙头的文化工程全面打响。短短几年,市区建成形态各异、特色显明的各类雕塑50余座。临汾之美,更在于她的以人为本、生态宜居。置身其中,汾河公园、涝洰河公园穿城而过,街心游园星罗棋布,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电动巴士、公共自行车、共享单车川流不息,广场上老人暮歌练舞,公园内儿童戏嬉打闹,处处风光旖旎、泼彩歌扬。一座现代化、生态化、宜居化的新临汾初见端倪。临汾明日快马扬鞭、更美更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未来,“一川清水,两岸锦绣”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河西新城,以滨河西路、规划三街为代表的道路骨架全面铺开,以新高中、新医院、新高铁、新长途汽车站为龙头的一大批先行拉动项目拨地而起、全面建成投入使用,以山西师范大学迁建和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体育馆为代表的一大批引领示范项目全力推进。滨河东区、东城区建设加快发展,主城区建设扩容提质,展示了大美临汾、奋进临汾的非凡实力、活力和魅力,诠释着一座青春城市的追求和向往。基础设施临汾机场航站楼临汾高铁站临汾高速公路临汾客运西站迎宾大道鼓楼西汾河大桥西南环汾河斜拉索桥景观大道高架立交桥鼓楼北大街公益设施山西师范大学校医院临汾新一中九州广场城市园林汾河生态公园涝洰河公园全景古城公园文化建筑天下第一门——华门鼓楼规划展览馆铁路体育馆公厕文化馆三中文体馆四龙壁城市亮化鼓楼周边夜景五洲国际购物广场夜景新东城夜景新百汇夜景城市公厕临汾公厕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迪拜国际最佳范例奖”造型各异的高标准公厕干净整洁的公厕内部环境城市雕塑临汾雕塑宜居之城2首届帝尧文化节4年国际皮划艇大寨8“尧王杯”马拉松赛8首届尧都民间祭拜尧帝大典丰富多彩的市民生活尧都临汾,明天更美好!图文提供:临汾市城市建设档案馆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制作:吉祥鸟吉祥鸟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