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日前,笔者在姑射山景区南仙洞景区附近的树丛中看到半块石碑。“半”字只能看到下半部,柳体楷书“仙台碑记”彰显了碑文记载故事与立石碑人寓意。 虽然只是半块石碑,仔细阅读几遍还能了解碑文大意。碑文分两部分,前半部分记录了清乾隆年间的故事,后半部分是清同治年间为半仙台立碑所作的“跋”。 在清乾隆乙酉年(公元年),也就是乾隆三十年,在景区神居洞南,如同刀削的悬崖峭壁,苍松翠柏遮蔽的一崖壁穴中,发现一人端坐崖下,尸体早已风化全无。不知什么时间?不知道他是何方人士?也不知道坐化人在此经历了几朝几代?虽然其身穿的衣服遇风就化,但他的玉骨依然嶙峋端坐。 姑射山有许多仙景,除“成洪崖房居士外”,与此相比,算是无名传说。……山上的石洞。也是俗话说的半仙台,这是县志记载姑射坐仙的地方。笔者查阅珍藏版《民国县志》却没有找到石碑所说。(此记载有待进一步考证) 清同治八年秋(公元),时隔年,高羖峰、郭孝伯游览半仙台,看到悬崖下的石碑字迹剥落,二人有志……当年仙翁坐化不留名,后人给其重新立一块石碑,也是可喜可赞的。这点事与“仙翁重惟穴崖跌坐,尸解而去”相论不足而谈,世上为了富贵而匆匆忙忙的人,不懂得这里的深意。对于追求名利的人来说,当他们看到此情此景,或许会幡然醒悟。 来源:临汾平阳文化 临 汾 资 讯 -读懂一本书爱上一座城- 广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