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在尧都区政协文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尧都文史》第22、23辑已经出版。 本辑征集的内容是尧都区的一些古村落。它覆盖面大,河东、河西、山区、平川,乡镇村堡,方方面面,应有尽有。这些古村落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社会画面,有烂漫的田野、古老的房屋、庙宇和祠堂,颇有趣味的民俗风情,还有说不完的古老故事,令人心醉神往,爱不释手。 我们临汾是帝尧之都、中国之源,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占据着特殊的重要地位。尧都区的历史文化不仅藏在大大小小博物馆里,更多的藏在民间,藏在黄土厚地中,藏在三晋百姓生生不息的血脉里,这里不仅蕴积着黄土,更蕴积着深厚的华夏文明。即日起,本平台将陆续对此书的内容进行发布,旨在更好地宣传尧都、宣传临汾,同时在此感谢所有为出版此书做出努力与贡献的作者及文史工作人员! 本平台将从中选出部分内容陆续发布!敬请期待~ 古老文明的伍级村高茂森潘秀缎地处尧都区金殿北侧的伍级村,以其古老而文明名扬于世。这美丽的村庄,镶嵌在波涛滚滚的汾河的西岸,北与东麻册村接壤,南和桑湾村交界,西与伍默村毗连。伍级、伍默两个村庄紧密相挨,几乎成为一个村子,这一方人把伍级、伍默叫起来,如同喊兄弟俩似的顺口、响亮。传说的村名堪称奇伍级村的村名有两种传说,令世人饶有兴致。一说是公元年,胡人刘渊在金殿(古称平阳)建汉定都后,修建了规模浩大的陶唐金城。该城东北角正是现今伍级村所在地。在伍级村南一座小丘似的顶端,村人祖辈呼曰“堡上”,样子很像城堡。从城堡北侧而下,约十几米高的陡崖。考古人员发现,崖壁乃人工所筑,崖壁上痕迹隐隐可见。据称这就是陶唐金城遗迹,所以村人都喊此处叫“蛇坡里”。这一方人把“城”喊作“蛇”,“蛇坡里”就是“城坡里”的意思。类似的喊法非此一处,在金殿镇贾册村西有一处陶唐金城西城墙遗址,村人亦喊此地为“蛇坡里”,与伍级村人喊的“蛇坡里”同出一辙。据说,伍级堡的城坡为五级平台,每级平台有五六个圪台。按现时人的理解,当有三十多个圪台可从城顶下到地平了。传说,当年堡子里驻有守城的军士,堡子北端驻有军土家属或平民。久而久之,这里聚落成村,便唤做伍级村。伍级村名还有一种说法。传说清康熙三十四年()平阳发生八级大地震。一刹那,村中庙宇屋舍变成了一片废墟。经过这场地震的浩劫后,村中唯一完好无损的是五块巨大的石头。于是,人们为了永远记住这场灾难,就把自己的村庄叫做伍级村。至于五块巨石何以称为伍级,至今谁也解释不清楚。传说也好,真相也罢,伍级村美丽的自然环境却是无可争议的。潺潺的河流沐村色 伍级村没有巍峨的青山,却有汩汩不息的三条河流,分别叫做小河、硙河和末河。小河流淌在村子中间,河水平平,河面不宽,却是小巧玲珑,流水潺潺,终年不息。它是伍级村的一道靓丽的风景,是与村人息息相关的一条生命河。在那春暖花开的季节,这条小河成了村里孩子们戏水的场地。三月间阳光明媚的季节,盛产鱼虾、螃蟹的小河,成了人们光顾的乐地。酷暑来临,小河自然成了孩子们天生的浴园。待到严冬封冻,这里又成了天然的滑冰场。一年四季,欢乐的笑声永远萦绕在小河的上空。同时,小河还是村妇洗衣服的好去处。小河的岸边,隔一段就有光滑的石条或石磨废弃的硙盘做洗衣石。只要天气好,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便在这里相聚,她们一边洗衣服,一边嘻嘻哈哈地欢声笑语。那些在河边啄食小虫的飞鸟儿,不时被阵阵欢声笑语所惊飞。小河承载着伍级村人的寄望,浇灌着数百亩农田。这里春来杨柳叠翠,秋至五谷喷香。人们沐浴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人间仙境,享受着仙境带来的五谷丰登。伍级村不仅盛产玉米、小麦和棉花,稻子和莲藕亦是闻名平阳的特产。那糯米的喷香,莲藕的甜脆,不知诱出过多少人的口水,受到多少人的赞扬。因而平阳大地纷纷赞之曰:“龙祠的韭芽,伍级村的藕瓜。”再看硙河,皆因河西上设有硙碾而得名。硙河水深河宽,是龙祠水系的一条大河。流经伍级村段时,河上设有三座水磨。这是老先人发明的利用水力把粮食加工成面粉的一大创举。这三座水磨日夜为伍级村及周边村民磨面,硙房里不分白天黑夜地响着箩面的丁当声。同时,硙河还担负着碾米和加工棉油的活计。湍流的硙河水,完成了这一系列任务后,便分流灌溉农田,使千余亩土地成为旱涝保收的稳产田、生命田。末河,横亘在硙河的南边。湍湍的河水清澈见底,鱼在水中成群结队欢快地畅游。垂钓者时时光顾,乐此不疲,与河岸上的白杨、垂柳,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丰盛的河水,不仅使伍级村“坐令瘠土成膏腴,黎庶多多稌麻蔬”,就连那伍级村的女娃,也一个个出落得水灵灵可爱。于是,这一方纷纷传闻道:“龙祠的韭芽,伍级的女娃!”美丽的村舍彰古今伍级村似蛟龙般地修长。那看似平坦的村舍间,有沟有丘,错落有序,使村容村貌别具一格。自西向东蜿蜒的村庄,分别由桥子下、城坡里、堡上、十字里、东面几个部分组成。其中,最具特色的要数堡上和十字里。堡上在村子南端,幽静得像脱离尘嚣的世外桃园。在通往堡子的小路旁,有一汪不大的清泉,清澈的泉水晶莹玉洁,掬一捧喝下去,真是清冽甘甜、沁人心脾。沿着小径往上走,就来到一座小丘的顶端——堡上。这是一座又宽又大的四合院,院子的围墙虽然是土打墙,却是很坚固的。周围被很多不知名的古树古藤缠绕着,样子很像一个小城堡。老人们说,这就是当年汉都城守军驻扎过的地方,怪不得令人老有一种神神秘秘的感觉。如今,当年驻军的踪影不见了,变成了许家祖辈居住的大院了。至于十字里,乃是伍级村的中心所在地,是伍级村民聚会的地方。每到逢年过节时,乡亲们在这里敲锣鼓,扭秧歌,踩高跷,妆社火。平日里,老人们爱在十字里的大青石上聊天、晒太阳。再到村里观看村民住房,可以看到许多精美建筑和结构巧妙的四合院。从村西到村东,许家院,王家院,潘家院,杨家院,孔家院,高家院等,都是出类萃的古宅院。就拿潘家院来说,这是一座十分标致的四合院,全是砖包房屋筒瓦厦。高大的门楼前迎立着高大的照壁,两侧有整齐的上马石,墙上嵌着栓马环,俨然一副乡绅大户的气派。王家大院不仅高大,而且精巧完善。四合院中的廊坊、厢房、耳房一应皆有,而且还建有高耸的二层楼,令人感到雄伟、精美和神秘。特别是二楼西山墙圆形大窗户,像雄鹰明亮深邃的眼睛,俯瞰着大半个村庄,虎视几十里开外。为这个美丽村庄点缀风景的还有诸多庙宇。如今尚在老人们记忆中的有大郎庙、二郎庙、三官庙、祖师庙、菩萨庙,以及为酬神所建的戏台。村人们祈望于各路神、神灵,为他们赐福降财、排忧解难。于是乎,每年为祭祀神灵而举行的说书、唱戏及各样热闹红火成为惯例,延续不断,倒也使终年劳作的村人,借机休闲、娱乐一阵子。淳朴的民风育文明伍级村是汾水之西一带出名的文化村、文明村。在这块土地上,养育了许许多多的优秀人才,在各条战线上,为中华民族的崛起、繁荣和昌盛而献身。在解放战争末期,以王合林、王双林、孔繁德为代表的同志,加入革命队伍,踏上了南下的征程。年投身革命队伍者,还有赵少楼、李根兴、王成子、孟七斤、李引娃、王凤高、邢正喜等人。他们有的担任公安局长,有的担任省农业厅副局长,有的为革命而牺牲。村人潘逢泽的儿子就牺牲在朝鲜战场上,被追认为烈士。解放后,伍级村涌现了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和干部。支部书记王新全、杨新平(女)、潘秉德,副书记秦庆玉,大队长王雨农、王根林,妇女干部苏菊花等,都为农村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尤其是年轻一代的王文华,经过党的培养和锻炼,曾担任全国政协主席李瑞怀的秘书,如今担任青岛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伍级村的文明来自文明育人的教育事业,凸现了潘氏家族几代人的不懈奋斗。其中最值得浓墨重彩赞誉的当为潘文治和潘逢沼二位老前辈。潘文治,字光宇。年幼时聪明善文,志向远大。15岁为县学生员,20岁就吃上了皇粮,授阳城县训导,从事教育事业多年。民国成立后,临汾县推举先生承办公款局。一生以教育为急务,一面不遗余力倡导子弟亲友到国外留学、深造成才;一面亲手创办临汾县第一高小学校。该校规模宏大,潘先生出力最多。在教育事业上,潘文治先生名声卓著,颇有建树。潘文治先生的两个儿子——潘连茹、潘连萼,亦是赫赫有名的人物。据《临汾县志》所载,潘连茹系英帝国大学毕业,硕士。法国巴黎和平会议秘书,欧战调查员,山西督办公署秘书,晋绥总司令驻京代表。潘连萼,山西大学肄业,曾任同蒲铁路测量委员,高级工程师。还有“连”字辈的潘连芝,曾任陕西省建设厅咨议。潘家在教育界功名卓著者乃是潘逢沼先生。潘逢沼,字跃渔,年出生于伍级村一个书香世家。年业于山大物理系,后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受著名教育家、校长蔡元培民主思想的影响,坚定了一生的办学理念和行为指南。北大毕业后,潘逢沼曾在太原、忻州、临汾一中任教。日寇侵华占领临汾后,潘逢沼先生放弃公职厚禄,毅然回到故乡伍级村筹办乡村学校。决心通过教育,提高乡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唤起家乡人民爱国爱家思想,奋起抗日救亡。联合家乡同仁,办起了一所私立学校。校名为“四维中学”,校址就设在伍级村的“二郎庙”和“三官庙”。潘逢沼亲任校长,和工匠们一起和泥、搬砖,参加建校劳动,并出资置办桌椅板凳、教学用具。带领老师们自编课本,大搞勤工俭学,办厂创收,以厂养校。所办的纺织厂织出了绸子布,所建的日用化工厂,研制出了肥皂、雪花膏。通过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坚持办校,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高质量的学生,奔赴抗日前线。从年到年十年间,四维中学培养出多名学生。解放后,四维中学迁到刘村,改为公立的山西省临汾县第二中学。潘逢沼先生任副校长,一直兢兢业业,倾生精力与心血,在教育战线奋斗了几十年。一生致力于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战时爱国教育和国难教育,以及解放后的人才教育,鞠躬尽瘁,殚精竭虑,做出了重大贡献,被政府誉为人民的教育家,成为伍级村人的好前辈、好榜样。同潘逢沼同一“逢”字辈的潘逢济,为某军校炮科五期学员,曾任某旅团团长。潘逢源,系民国警务学校毕业的警官。潘逢海为陕西汽车站稽查主任,国民第四集团军工程师。年困难时期,潘逢海曾给金殿中学捐资筹建图书馆。潘逢泽送儿参军,儿子牺牲在朝鲜战场上,被作为烈士家属享受烈属政治待遇。还有潘望益、潘望岳、潘凤皱、潘玉瑞、潘五龙、潘双喜……等,都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民族复兴事业做出了贡献。值得补一笔的是,伍级村的王杰林、王双春亦是教育战线的先进人物。杨国华、赵宏喜则是两位德高望重、技术高超的医生,们共同书写了伍级村的文明史,为伍级村人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作者高茂森系尧都区旅游局退休干部,潘秀缎系原县级临汾市政府秘书处退休干部)如果您居住的村子,有历史、有故事、有写作完整的村史,可发送给我们,联系方式:电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