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父母认为,早期教育和快乐童年水火不容。有两个原因造成了这一假象: 第一,我们小时候所受的早期教育大多属于拔苗助长型,留下了不少痛苦回忆,而痛苦的感觉总是比快乐更刻骨铭心,所以我们做了父母之后自然把早期教育打入冷宫。 第二,眼下流行“放养教育”,这对受到传统教育压抑多年的我们来说,是多么让人痛快的反击! 因此,它迅速俘获了一大票年轻父母的心,而实际上这些父母并未掌握放养教育的精髓,只是将其当成缓解教育焦虑的借口,放养变成了放任。 以上两种理念均属家庭教育中的垃圾信息,如果你将其潜移默化传递给孩子,那么后果很有可能还不如“拔苗助长”。 警惕家庭教育中的垃圾信息 在我国家庭教育中,许多父母缺少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指导,在教育孩子上出现一些失误,其中主要原因是因为家庭教育中的垃圾信息太多。 所谓家庭教育中的垃圾信息,是指那种对家庭教育不能产生良好的影响,甚至有负面效应的信息。 这种信息却被许多父母用来作为教育下一代的经验,其危害不可谓不大。 经常听到有些父母有这样的言论: “孩子太小,让他们玩玩,这时候剥夺他们的快乐是不应该的。” 他们认为孩子的快乐就是来自玩,不玩就不快乐了,真是这样吗?孩子探求知识,探求科学奥秘,了解他们自己未知的世界就没有快乐了? 在一些父母的眼睛里,快乐只局限于玩,学习、求知成了苦差事。 这种垃圾信息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极大的,把学习视为苦事,孩子将来对学习还能有兴趣可言吗?孩子还能够把学习搞上去吗? 这种“苦”“乐”观就是典型的家庭教育中的垃圾信息。 “成长不要去规划,让他顺其自然,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自我意识强。” 其实,说穿了,持这种垃圾信息的父母对孩子疏于管教,自己很懒,整天忙碌于麻将桌、舞池、茶社、酒馆,哪有工夫管孩子?由此就有了“顺其自然”的说法。 他们这种不管不问的“顺其自然”只会导致孩子不辨是非,唯我独尊。 孩子的可塑性很强,他们对社会中的事物还不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这得靠父母去引导,去教育。 没有正确引导,没有目标性的指引,孩子很容易出偏,等到坏习惯、坏思想基本形成,父母悔之晚矣。 在早期家教问题上,垃圾信息也不少。 有父母认为,早期教育千万不能搞,孩子多学点东西就会骄傲自满,从而会影响学校的学习。他们认为,早期教育的结果会出现更多的“仲永”式的孩子。 早期教育的优劣现在已经毋庸争辩,已有定论。早期教育的优势在现在的学生身上越来越多体现出来,可是这么一个已被事实证明的道理却还有人振振有词地提出反对意见,岂不怪乎? 一个孩子在入园入学之前,没有一定的学习、生活、处世的基础,他就会落后于群体,孩子的自卑心理就源于此,这会带来一辈子的无穷后患,这方面的教训太多了。 家庭教育中的垃圾信息还远不止这些。我们的父母在教育孩子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也吃了不少苦头。 但是,如何让孩子在家庭教育下得到健康发展,仍然是我们必须研究的问题。 孩子只有产生了学习兴趣,学习才不是苦差事。如何培养学习兴趣? 1、不要用奖赏作诱饵 做法:当孩子帮助大人完成了一些家务劳动后,可以象征性地给他一些奖励,但是这种做法不宜用在学习过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