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元红播讲:郭韬“太原公子”的太原故事太原,是李世民父子的发基之地。李世民青年时期在这里生活成长的地方,他对太原有着特殊的感情。公元615年,父亲李渊出任太原留守,是军政一把手。李世民随父来到太原,时年17岁,正是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年龄,时人称之“太原公子”。这个称呼颇具深意,不是游手好闲的花花公子,也不是风流倜傥纨绔子弟,而是对李世民的赞誉和美称。事实上,青少年的李世民就已经显示出非同一般的谋略、胆识与军事才干。旧唐书评价他:“幼聪睿,玄鉴深远,临机果断,不拘小节,时人莫能测也。”新唐书评价他:“聪明英武,有大志。”李世民生于多事之秋,长于戎马之间,在太原期间,随父多次出征,平服发生在今山西省内的各种叛乱和抗击东突厥人的入侵。史载,在太原期间,从三件大事上可以清楚地看出李世民的“聪明英武,有大志”。第一件事是计救被突厥围困于雁门的隋炀帝。隋大业末年,隋炀帝北巡,被突厥十万骑围困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李世民应募跟随屯卫将军云定兴前往救援。大军出发之际,他料敌于前,已经成竹在胸。他对云定兴将军说,一定要携带旗鼓以设疑兵。始毕可汗举国之师,敢围天子,必以国家仓促无援。我军要大张军容,令数十里幡旗相续,夜则钲鼓相应,敌人一定认为救兵云集,就会望尘而逃。不然,敌众我寡,正面交锋,难以取胜。定兴采纳了李世民的建议,依计而行。军队进驻崞县,突厥侦察兵急驰报告始毕可汗说:“王师大至!”可汗大惊,急命部队撤兵,于是解围而遁。隋炀帝在感激激涕零之中,第一次见识了太原公子的军事才能。不过,隋炀帝也万万不会想到,这个李世民也正是他日后隋家王朝的掘墓人。第二件事是李世民为救父勇闯敌阵。高祖李渊镇守太原时,高阳有个叛乱的首领魏刀儿,自号历山飞,前来攻打太原,高祖在迎击战中,深入敌阵被困。危急时刻,李世民率领精锐骑兵突围而进,张弓射敌,气势如虹,所向披靡,从万人之中救出高祖。这时步兵赶到,李渊父子奋力攻击,大败敌军。如果说上一个故事是以智取胜,那么这个故事则生动地表现了李世民的勇猛无敌。第三件事是太原起兵前后,以至建立大唐王朝,李世民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明辨天下大势,清醒地看到隋朝必亡,于是推财养士,广结天下豪杰,暗中积聚力量。在其父李渊尚在犹豫不决之时,千方百计促使李渊做出决断,起兵晋阳。在军队进军到灵石霍邑,遇到隋将宋老生的强力阻截,恰逢久雨粮尽,战事不利。李渊此时计划“且还太原,以图后举”。关键时刻,李世民站了出来,力谏劝阻。这件事在史书记载中详尽生动,李世民力劝其父:本来兴起大义是为了拯救苍生,当须先入咸阳,号令天下。遇小敌即班师,恐怕随从义举的人会一朝解体。退守太原一城之地,这不过是盗贼罢了,何以自全?父亲李渊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只是一意督促命令他引兵撤退。李世民急火攻心,在李渊的账外大声哭号,声闻账中。李渊召问其故,他回答说:如今是举大义之兵,进军奋战就必胜,退兵则必败。兵众离散在前,敌人进攻在后,死亡就在眼前,所以悲伤。李世民的一番话让李渊“乃悟而止”,立刻下令停止撤军,鼓舞士兵最终拿下霍邑。随后大军攻城拔寨,势如破竹,半年之后就打入长安。建立大唐之后,天下诸侯割据,各自称雄。李世民率部南征北战,先后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为唐朝的巩固与统一立下赫赫战功。有学者怀疑,这段历史对李世民有篡改美化之嫌,但李世民的雄才大略却也是不争的事实。未完待续作者李元红简介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楹联艺术家协会会员,太原书法家协会顾问。著有0万余字散文随笔集《锯末集》,在省市报刊多次发表散文随笔,书法作品多次参加省市书法展。曾任太原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太原市文化和旅游局二级巡视员。00年1月退休。朗诵者郭韬山西广播电视台主持人,配音员。山西朗诵艺术协会常务理事,山西省主持人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评委,全国十佳金牌主播。 往期推荐: 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心 朗诵《沁园春·武汉》 优秀的作品感染人 诗朗诵《重生》 历史文化 临汾水而濯心----晋祠唐碑随想(一) 历史文化 临汾水而濯水---大唐,从太原出发(二) 三晋之声文化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