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年临汾市非遗进景区暨百家新媒体旅游大咖采风、百家旅行社推介活动在启动之际,全市20余项国家、省市级非遗进驻襄汾荷花小镇景区,汇聚一堂,尽展风姿。 临汾为帝尧之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丰厚,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戏曲梅花之乡”“锣鼓之乡”和“剪纸之乡”等称号。 在年启动的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临汾共发现非遗项目信息资源一万五千余条,为全省之最。经过近十年的不懈努力,临汾市现已形成完整规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名录”认定和保护工作机制,在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查、认定和申报的同时,也积极组织开展了生态保护区、民族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场所、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等认定和建设工作。截至目前,临汾市已被国务院认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1项,被山西省人民政府认定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项,由临汾市人民政府认定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总量位居全省前列。 一起到襄汾荷花小镇,领略一下、参与体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采吧! 汾城小米醋 山西省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汾城“永昌源”小米醋创始于清康熙年间,是利用当地小米为主要原料制作的一种口味独特的调味品,是山西醋的重要分支和代表。 汾城小米醋制作选取当地小米、大麦、豌豆等谷物为其基本原料,经选料、蒸煮、粉碎、混合、糖化、制曲、封缸、发酵、熏淋十余个工序配以秘制发酵曲酿制而成。手工酿制而成的小米醋因其甜、绵、酸、香的独特风味,是拌菜的绝佳佐料。 侯马根雕 山西省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根雕是汉族传统雕刻艺术之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 侯马根雕选取适当的树根为原材料,遵循“自然为主、人工为辅”的基本原则,最大限度地保留树根的原有结构、形状以及色调,施以巧妙的甚至是画龙点睛的人工雕琢,使本已成为废弃之物的树根,赋予艺术生命,重新焕发出光彩。 “树桩根艺”为侯马根雕的独特技艺,雕刻时,手工艺人巧妙合理地利用独具天然魅力的树根和局部树干,并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来进行独到的艺术处理和加工,使得腐朽沧桑的古老树桩(包含树根),最后变成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树桩根雕”。 浮山草编 浮山草编是以柳条、麦秸秆、玉米皮为原料,编制而成独特的工艺品及坐垫、杯垫、包等日常用品。 浮山草编历史源远流长,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解放前,老百姓家中使用的簸萁、草帽、草墩、坐垫等日用品,多以柳条、麦秸秆、玉米皮为原料,自编自用,自给自足。建国后该县成立了草编合作社,汇集能工巧匠余人,草编产品远销海内外。 古陶烧制 山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平阳古陶源于新石器时代的枣园文化,兴于龙山文化。多年前的唐尧时期,平阳(今临汾)是制陶业中心,千百年来,品类繁多的陶器为人类生活和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古陶的贮器、炊器及装饰等技艺明清时期达到顶峰,至今仍有沿用。古陶制作技艺在平阳民间古风犹存,世代流传,久负盛名。平阳古陶传人---临汾市九州地方文化工作室牛九州先生,继承传统,开拓创新,使古陶艺术独树一帜,在陶艺领域中增加了一个新品种,为古陶艺术的创新发展拓展了新空间。 泥皮版画 泥皮版画是尚尧公司推出的新型古壁画复制技艺,以老泥、老灰、老麦草等为主要原料,采用特殊工艺制成专用泥板,并经15道工序将珂罗版画与泥版融为一体,达到自然、古朴、厚重的艺术效果,能够极好地表现古壁画的历史风貌。 平阳麻笺 山西省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平阳麻笺沿用了汉代以来的造纸术,利用襄汾县含碱性较强的地下水,精选当地特有的优质“田麻”为主要原料,其制作工艺考究,有泡货、剁麻、燥麻、蒸麻、碾麻、搅海、抄纸、晒纸、整纸等十二道工序,每道工艺在工具、操作上都有严格的讲究,是集经验性和技术性为一体的手工技艺。 平阳木板年画 山西省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平阳木版年画是集题材、线条、色彩与木版雕刻为一体的传统美术作品,始于隋唐,兴于宋金,盛于元明,民间艺人称明清时期为年画的“黄金时代”。主要分为三个环节,一是刻制木版;二是染色套色;三是印刷。在成图过程中,多是木版刻印,也有少数手绘。 平阳木版年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表达了劳动人民祈求丰收、吉祥的美好愿望,堪称民俗历史的真实写照,是民间艺人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艺术之瑰宝。 平阳泥塑 山西省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平阳泥塑最早的泥塑造型来源于新石器时期人类的生殖崇拜,之后衍生了泥塑玩具等。 古文献《帝王世纪》称:“尧都平阳”,平阳,即今临汾市。临汾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山西的母亲河“汾河”从临汾中部贯穿而过。汾河岸边盛产的“红胶泥”可塑性好、粘性强,制作成泥塑后不开裂,烧制时不变形,是天然上好的泥塑原料。可以说是汾河岸边的“红胶泥”成就了“平阳泥塑”这一古老的艺术。 曲沃花葫芦 山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曲沃花葫芦运用了透雕、浮雕、线刻、烫烙、沥粉、压模等所有技巧。不论葫芦长成什么怪样,都能赋于它令人感慨的艺术生命。特别是根艺葫芦,文化内涵更为丰富,为全国所独有。倾十余年心血所研制的别具韵姿的葫芦酒具,被报界称为独步天下,曾获国家专利,已成为欲求难得的艺术珍品。 太平面塑 山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太平面塑在制作程序和用料方面均有严格的要求。其制作过程一般可分为揉配、造型、笼蒸和点色四个步骤。制作工具主要靠手,辅以小剪、小刀、小木梳、擀面杖、菜刀、镊子、笔帽、手电筒、塑料圈、瓶盖、竹签、毛笔及各种颜料等。制作技巧主要有捏、剪、揉、夹、压、盘、叠、镶、嵌、组合、压纹、纹花、色调配置等。在制作时还要把握好分寸,做成形但不做足,留给面的自然饧发和蒸汽来完成作品,以充分发挥面的特性,使蒸熟的面制品既不开裂,又不萎缩,上色后色泽饱满,形态如生。 太平面塑尤其讲究染色,其面塑制品华丽别致,其形式、用途和色彩都与当地民俗活动、民俗风情紧密联系并发展变化着。 太平绣球 山西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太平绣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造型优美,形式多样,图案夸张,体现了北方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绣球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多年以前,有关绣球的文字记载是在宋代,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说:“上巳日(三月三),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蛇,男女目成,则女受蛇而男婚已定。”此后关于绣球传情、择偶的风俗不断出现在不同时期的古籍记载中,据《汉书·礼乐志》,汉代民间流行狮舞,两人合扮一狮,一人持彩球逗之,上下翻腾跳跃,活泼有趣。狮子滚绣球图案来源于此。 绣球延续至今多用棉花、香料、药材为内饰物,具有提神醒脑、芳香开窍、防虫驱邪的独特功效。 土圪塔布鞋 山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我国最早的千层底布鞋始于周代。起初,纳底布鞋是专为皇亲国戚、京官外官制作的朝靴。发展到清代,纳底布鞋进入了全盛时期,造就出驰名中外的“千层底”。民国时期,工匠才将此技艺该做其它款式的适合老百姓穿着的千层底布鞋。晋南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对传统布鞋不断改进,最终形成了以千层底拉花为主的布鞋样式。 千层底手工拉花布鞋一直沿用传统手工制作方式,工艺严格、独特,选料考究、做工精细,难度大、耗时长,工序复杂繁多。做一双鞋大的工序有30多道,总工序要上百道。每道工序都有严格明确的标准,讲究尺寸、手法、力度,要求干净、利落、准确。 乡宁紫砂 紫砂是一种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的陶瓷制品,是陶的一个特殊种类,其特点是结构致密,接近瓷化,强度较大,颗粒细小,断口为贝壳状或石状,紫砂陶质地古朴纯厚,不媚不俗。 乡宁的紫砂陶器采用当地的一种特有的棕色风化石为原料,不上釉色,烧制成陶器后是呈现红棕色,光泽透亮,在各种陶器中独树一帜。 产品分为日用品和装饰品两种。以茶具为最佳,造型古朴,形态端庄,文雅别致,各成风格。沏茶能保持原有色香味不变,隔夜不馊,长期使用不起腻苔,不生异味,久之能使茶味隐蕴,余香暗藏,虽注入清水,犹有茶香,有“此时无茶似有茶”之谓。清代列为贡品。其耐冷热应变性佳,虽在冬日注入沸水亦不能裂,提携不炙不烫,使用愈久,色泽愈美。所制汽烹制鸡鸭鱼肉,滋味蕴蓄不散。所制的花盆植入花木不易烂根,以其型色俱佳,赏用兼备,益增花木之美。 襄汾剪纸 山西省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襄汾剪纸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临汾民间剪纸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襄汾剪纸所需工具、材料简单方便,经过构思绘图、备料选纸等准备工作后,一把剪刀,一张纸便可以完成一幅剪纸作品。襄汾剪纸工艺注重保持图形的完整性、连续性、统一性和整体协调性,强调“圆、尖、方、缺、线”等“五要素”,讲求圆如秋月,饱满圆润;尖如麦芒,尖而挺拔;方如瓷砖,齐整有力;缺如锯齿,排列有序。在剪纸过程中,遵循先繁后易、先主后次、先里后外的“三先三后”原则。剪纸艺人通常会在构思图案后,平心静气、动作敏捷、一气呵成。 尧都面塑 尧都面塑,源于临汾市尧都区,俗称“枣山”“花糕”“礼馍”“捏面人”主要流行于(原)晋南地区,现在有运城地区和临汾地区,以及黄河流域,其作品古朴、粗扩、豪放、深厚。在黄河流域,嫁娶礼品、小儿满月、殡葬供品、生辰、生日馈赠好友、祈祷祭祀、过年过节等方面,都不可缺少,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按晋南当地的风俗,每逢重大节日,人们走亲访友、喜庆新婚、恭喜嗣续、老人寿诞、孩子满月、孩子十二岁、盖房上梁、乔迁新居、祭祀祖宗、朝拜神灵、丧葬扫墓等都有蒸花馍的习惯。 晋南花馍以其造型精巧别致,色彩浓烈,创作夸张幽默,令人叫绝。作品既有人物造型、奇花异草、水鸟鱼虫,又有飞禽走兽、时令水果等,花色品种繁多,堪称艺术奇葩,晋南花馍除了能够食用外,还具有及强的艺术观赏性。 侯马布老虎 山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侯马布老虎分布于侯马及周边区域。自古以来,晋南民间地区就流传着“家有狮虎、平安幸福”的民俗、民谣。侯马布老虎制作工艺独特。它坐卧行走,形态各异,且大小皆备,大者三尺有余,粗犷豪放;小者指尖可立,小巧玲珑;绸缎为料,色彩斑斓,栩栩如生,引人入胜。细端其形,着意夸张而不失神韵,大胆取舍而不落俗套,威风凛凛,憨态可掬。 经过几代艺人不断探索和创新,侯马布老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整理、挖掘、开发出布老虎、福狮、麒麟、福相鞋、虎头暖袖、虎头帽、虎饰品、毛驴等八大类作品、70余品种。特别是将传统的布虎由孩童佩戴、摆放、玩耍、演变为壁挂、装饰、馈赠礼品,并配有对联诗句,可悬挂于客厅或中堂,从而改变了布老虎“节令玩具”的定论,融诗书画印为一体,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 布老虎不仅是重要的民俗饰物,更承载着民众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传递着当地群众积极乐观的生活观和自然的审美情趣。 采写丨王丽婷 摄影丨王丽婷 编辑丨卢苇 投稿邮箱:xfxwz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