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区域文化与尧文化 开发巡礼 ——让尧文化成为临汾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石耀辉 临汾位于山西省西南部,东倚太岳山与长治、晋城韦林;西临黄河,与陕西省隔河相望;北起韩信岭,与晋中、吕梁毗连;南与运城市接壤。南北最大纵距为公里,东西最大横距约公里,总面积超过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3%。临汾市辖1区2市14县及临汾、侯马两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常住人口万人。 从地望来看,临汾北部高大雄伟之霍山,尊崇嵩高,齐名泰山,当为主山、龙脉;太行山居其东,“自古太行天下脊”,为其天然屏障,是为“青龙”;吕梁山居西为“白虎”:南部中条山则为“案山”或“朝山”。汾河、浍河、涑水河蜿蜒曲折,黄河由西折南下折东,远处环抱,形成一块天然的风水宝地。 临汾历史悠久,史称平阳,属古冀州,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临汾拥有异常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全市有文物保护单位多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有43处,省保单位56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1个(名列全省前茅);省级非遗项目97个;市级个。最新的考古成果已确证:陶寺是尧的都城,临汾是最早的“中国”。 一、临汾区域文化资源概览 盘点临汾区域文化,能够自成体系且在全国可以形成影响的当有十多种之多,现按照地理方位简述如下。 1、黄河文化。黄河特别是中下游的晋、陕、豫三角区一带,是中华文明最核心的区域。从三皇五帝到周秦汉唐,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都在这里。晋陕大峡谷被誉为中国最美峡谷,而这最优美、最壮观的一段都在临汾境内。黄河流经临汾境内永和、大宁、吉县、乡宁四县,当黄河流经永和境内,一连七个度的大转弯,形成了山环水抱、和谐共生的黄河蛇曲地貌,因酷似“阴阳太极图”而被称为“乾坤湾”。传说中华先祖伏羲在这里仰观于天,俯察于地,创立出太极八卦,从而被誉为文明始祖。黄河龙昂首向前、不舍昼夜奔入吉县人祖山脚时,米宽的河床,骤然收缩归拢称50米宽的一束,形成瀑布奇观,汹涌滂湃、一泻千里。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被概括为乾坤两卦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哲学精华“一阴一阳之谓道”就来自于乾坤湾和壶口瀑布。 黄河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忍不拔、一往无前的民族性格,黄河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象征。年4月,在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日战争时期,光未然、冼星海在这里创作的《黄河大合唱》,与咆哮的黄河浑然一体,向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极大地鼓舞了中华儿女的战斗豪情。年3月,毛泽东在陕北东渡黄河时感叹:“你们可以藐视一切,但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 黄河在临汾境内,从北向南依次有乾坤湾蛇曲地貌、东征纪念馆、黄河仙子传说、壶口瀑布、克难城、柿子滩遗址、人祖山等重要旅游资源,正基于此,临汾市委、市政府早在十多年前就提出了“中华根,黄河魂”的旅游发展口号。 2、人祖文化。以伏羲女娲为主的上古人祖文化,遍布于临汾各地。在壶口瀑布东北20公里处,有一座人祖山,又名风山、庖山,主峰.4米,面积平方公里,这是全国唯一一座以“人祖”为名的山脉。大约1万年前,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在这里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对偶婚”家庭,这就是伏羲女娲的“兄妹成婚”。如今,人祖山各种庙宇遗迹有余座。1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柿子滩古人类遗址”和“女娲岩画”就在其山脚下。人祖山上有伏羲岩、伏羲庙、女娲庙、磨盘沟、穿针梁等多处与伏羲女娲相关的文物和民间传说。有学者认为,《易经》中的“风山渐”一节即指伏羲女娲成婚生子的历史事实。 除了吉县人祖山外,临汾还有多处伏羲女娲遗迹,从蒲县河西村娲皇宫,到尧都区金殿娲皇庙、东阳村后土庙;从霍州贾村娲皇庙,到赵城侯村女娲陵、庙,辛南村娲皇庙、女娲梳妆楼,伏牛村伏羲庙,淹底画卦台、十里八卦等。临汾境内众多关于伏羲女娲的遗迹、民俗、传说等,反映了中华民族对自己祖先的认同,如果说炎黄二帝是我们的血缘氏族,那么伏羲女娲则是我们共同的人文始祖。 3、中镇霍山文化。太岳山脉南北长约公里,宽约20—50公里,其正脉北起介休市,南至洪洞县,延伸月80余公里,主峰太岳山,也叫霍太山、霍山、太岳、中镇,海拔.8米,位于霍州市东南与洪洞县、古县交界处。老爷顶因巍峨高耸,至高至大,被《尚书·禹共》记载为九州之首的冀州之镇山,称为中岳,后又成为中镇。早在4年前,霍山一带就是尧、舜、禹政治、经济活动的重要区域,在华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堪称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霍山山地崇拜文化历史悠久,在历代帝王中,在霍山的祭祀活动,有记载的多达63次,同时还留下了许多碑文、铭文。在北京的先农坛和地坛公园,至今供奉着五岳、五镇的神位。五大镇山中,东镇为山东沂山,南镇为浙江会稽山,西镇为宝鸡吴山,北镇为辽宁医巫闾山。近年来,霍州大力开发七里峪和陶唐峪生态旅游项目,已举办了八届中镇霍山文化节,“中华五镇”也正在酝酿联合申遗事宜。 4、荀子文化。安泽位于临汾东部,在战国时期属于赵国,是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荀子故里。司马迁《史记》说:“荀况,赵人”。经过地方文化学者高剑锋等多年潜心研究宣传和安泽县委多年举办荀子文化节暨高层论坛,“荀子故里在安泽”目前已深入人心,高剑锋先生搜集到的有关荀子的论著中,注明“荀子今安泽人”的有86种之多,虽然仍有不同见解,但安泽县不遗余力弘扬荀子文化,已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绩。 荀子(公元前年——前年)名况,字卿,又称孙卿。荀子少小离家求学,成年后游学齐国,曾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祭酒,晚年在楚国春申君治下任兰陵令,后在兰陵授徒讲学,并终老兰陵,著成《荀子》一书。今天,当我们把荀子放到世界文化史上“轴心时代”的大背景中去,结合荀子学说的博大精深和深远影响来看,荀子堪称是中国先秦时期百家学科式的集大成者。正如郭沫若所说:“荀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他不仅集了儒家的大成,而且可以说是集了百家的大成的。”荀子的两位学生韩非和李斯,为秦国建立第一个大一统专制国家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如今安泽县建有“荀子文化园”,先后举办了七届“荀子文化节”,并与山东兰陵为友好县,共同弘扬荀子文化。 5、晋文化。山西简称“晋”,因为山西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是晋国。从公元前年前后,周成王封叔虞于唐,其子燮父改唐为晋,一直到公元前年韩、赵、魏三家废晋静公为庶人“晋绝不嗣”,共经历37公,年。晋国最强大时陕西、河南、河北、内蒙的部分地区也纳入其疆域之中。晋国历史上经历了献公拓土、文公称霸、迁都新田、悼公复霸等历史事件,三家分晋后,中国社会进入战国时代。韩赵魏在战国七雄中居其三,有诗云:若非当年三分晋,一统天下未必秦。临汾因拥有丰富的晋文化资源,而被称为“三晋文明之源”,据《左传》记载,“和谐”一词出自新田。 至今在侯马、曲沃、翼城、襄汾等地,遗留有丰富的晋文化资源。其中,侯马建有晋国古都博物馆、铸铜遗址公园,并举办6届侯马晋国古都文化节。曲沃作为晋国古都,已投资数亿元建成车马坑遗址博物馆。晋侯墓出土的鸟尊,高39厘米,长30.5厘米,宽17.5厘米,大鸟头部上昂,双眼圆睁,高冠直立,体形丰满,双翅上卷成象耳,尾部下弯成象鼻,构思奇特,华丽卓绝。鸟尊盖上内部铭文“晋侯乍向太室宝尊彝”意义重大,鸟尊现藏于山西省博物院,为其镇馆之宝。另出土的一套晋侯稣编钟,共14件,现藏于上海博物馆,也是镇馆之宝。晋文化主题公园,正在逐步与河南殷商文化、陕西秦汉文化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6、丁村文化。年,在襄汾县丁村附近得汾河两岸,发掘出人牙三枚,旧石器二千多件,哺乳动物化石——梅氏犀、野马、纳玛象、斑鹿等二十八种,年又发现一块小孩头盖骨化石,因发现与丁村,故命名为“丁村人”。丁村人形态介于现代人(1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和猿人(50万年前的北京人)之间,其门齿具铲形特征,与现代蒙古人种相近,而与白种人相差较远。丁村发现的石器类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石球等,三棱大尖状器有显著特点,故命名为丁村文化。“丁村人”化石是建国后我国古人类化石的第一次发现,这一发现有力证明了10万年前,这里不仅是原始动植物的天堂,也是中华先民们繁衍生息的摇篮。这一重要发现同时也有力地反驳了东方文明西来说,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因而在年就被公布为国保单位。 丁村不但因丁村人及其文化蜚声中外,且至今还保存着40多座自明朝万历年间至清代末期的四合院民在建筑群,年,还在丁村民居建立了民俗博物馆.年,又开辟了丁村文化陈列馆。丁村民居以其特有的魅力,在年也被确定为国保单位。一个小村庄而拥有两处“国宝”单位,这种殊荣,在全国也实属少见。 7、陶寺文化(尧文化)。以陶寺遗址为重要载体的陶寺文化与尧文化是临汾区域文化的核心。帝尧的历史功绩主要有:1、制订了我国第一部历法;2、开创了我国兴修水利先河;3、谱写了我国教育史的首要篇章;4、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体制;5、是德政爱民的典范,缔造和谐社会的先祖。广义的尧文化是指上古时期,帝尧带领先民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尧文化,是指以唐尧思想为核心,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一种人文精神,它以尧政为基础,以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是我国最早形成体系的观念形态文化,因而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可以追溯到的总根源。 8、大槐树移民文化。明代洪洞大移民是明太祖朱元璋,于公元年建立明朝政权后,为稳定政治统治,恢复农业生产所采取的一项重大基本国策。据文献记载,从明朝洪武年间开始,洪洞大槐树下便展开了遍布全国18个省多个县、市的遗民大迁徙活动,通过持续50年间的18次移民,迁出人数达百万之众,经过年生生不息繁衍和再迁徙,数以亿计的大槐树移民后裔遍布五大洲,成为公认的“华人老家”。“问我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洪洞移民最重大的影响就是千千万万移民后裔带带代代延续,口口相传,形成共识,洪洞成为他们心中敬仰的圣地,纷纷回到魂牵梦萦的老家洪洞寻根拜祖,形成名扬海内外的大槐树祭祖习俗。“大槐树祭祖习俗”已于8年6月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从年起,,每年4月1日至10日洪洞都会举办“洪洞大槐树文化节”,以清明节为主祭日,至今已举办了26届。大槐树景区是国家4A级景区,目前,以创建5A级景区为抓手,全力以赴提升景区品质,年10月25日,已列入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预备名单。 9、戏曲文化。元代是我国戏曲的鼎盛时期,临汾则是元代北杂剧活动的中心地域之一。蒲剧历史上曾被称为“乱弹”、“蒲州梆子”,是元杂剧之嫡宗嗣,是最古老的一个剧种,也是北方多个戏曲的源头。在目前保存下来的11座元代木结构戏台中,临汾就有八座,居全国之冠。除了尧都区的魏村牛王庙戏台、东阳村的头古庙戏台和王曲村的东岳庙戏台以外,翼城等县还有四座,石楼县也有一座,而元代的石楼县也归平阳府管辖。保存至今的明清戏台,就更多见了。追溯平阳戏曲发展的渊源,早在汉代时就有了乐舞杂技表演的“百戏”活动。进入宋、元时期,平阳成为与大都北京并列的西区活动中心。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宋元戏剧考》中称:“元曲作家,北人之中以平阳为最,则元初除大都外,此为文化最盛之地”。元代早期的剧作家如狄君厚、孔文卿等均为平阳人士。“元曲四大家”中,除马致远外,郑光祖是平阳襄陵(今临汾市襄汾县)人,白朴是太原人,关汉卿有说是大都(北京)人,也有说是解州人,但很可能是在平阳度过了一段时期的创作生涯。以“名香天下,声振闺阁”的郑光祖为代表的七位剧作家还被称为“平阳七大家”。 见证临汾金、元戏曲繁荣盛况盛况的标志,不仅是古戏台多、剧作家多,还有两个重要标志: 一个是洪洞广胜寺下寺水神庙的元代戏剧壁画,这是我国最著名、最有学术价值、也是唯一幸存的元代戏剧壁画。这幅壁画在明应王殿,殿内南壁东侧绘有一副彩色戏剧壁画,宽公分,高公分,若连带壁画上端题记共高公分。该壁画作于年,虽距今将近年,但油彩画面仍栩栩如生,清晰可见。画面上共有11人,四男七女,同台共演。演员有生旦净丑分工,且服饰化妆、砌末道具、音乐伴奏俱全。画面上绘有演出舞台,砖木结构,台面铺有方形地砖,11个演职人员都站立于舞台,演绎故事。在壁画上端挂有一幛幔,上面有“尧都见爱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尧都”即平阳,“大行散乐”是剧团名称,“忠都秀”是头牌演员的艺名,“作场”即演戏。根据考证,今临汾城内燕儿巷即是当年“大行院”的驻地。 另一个标志就是在金、元砖墓中发现了大量戏剧舞台模型。比如侯马金大安二年(年)董氏墓戏台模型和戏俑、襄汾县南董村金墓散乐人物砖雕等。大量模制戏剧砖雕的出土,也进一步验证了金、元时期平阳地区杂剧艺术的盛行。正是由于深厚的戏剧文化底蕴,临汾至今还在续写着戏剧艺术的辉煌,至今已荣获大小梅花奖57人次,被中国剧协授予“梅花之乡”。 10、晋商文化。临汾一带的晋商(平阳帮)是整个山西晋商的发源地和杰出代表,晋商文化也是临汾深厚文化底蕴的一大亮点。早在宋代,平阳商人就与徽州商人并称,成为当时中国商业的中坚力量。据《马可波罗行迹》称,元代“从太原到平阳这一带的商人遍及全国各地”。明人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称:“平阳、泽、潞富豪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在晋商称雄中国商界年的历史中,平阳商帮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明初到清朝中叶多年间,这是平阳商帮一枝独秀时期。其杰出代表就是平阳亢家。代表人物是亢嗣鼎,人称亢百万。亢家是大盐商,又是大钱商、大粮商和大地主,到清末时资产累计已经达到数千万两之巨,在明清扬州盐商中有“南季北亢”或“北安西亢”之说。据《清俾类钞》记载,“山西富室,多以经商起家。平阳亢氏号称数千万两,实为最巨。”第二阶段自清朝中叶至清末多年间,是“北号南庄”,即晋中商帮与平阳商帮双峰并存时期。这一时期以襄汾尉、王、刘、杨等家族为代表。据《中国实业志·山西卷》载:襄汾县汾城镇永德泰钱庄,创建于明万历年(),是最早的钱庄,比平遥日升昌票号要早年。其在清乾隆33年(),仅苏州一地就有晋南钱庄81家。第三阶段是清末至建国初期,这是平阳商帮依旧辉煌的年代。代表人物是担任山西商务局总办和山西商会会长的刘笃敬,平阳晋商乃至整个山西晋商的最后辉煌历史由其书写。 临汾区域文化资源,除了上述之外,从历史上看还有平阳木版年画、金元雕刻印刷等,从地域上看,还有霍州州署衙门廉政文化、洪洞皋陶法治文化、古县牡丹文化、乡宁云丘山中和文化等,限于篇幅,不再列举。而临汾作为一个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的地级市,面对如此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在文化品牌建设中,四面出击是难以取得显著成效的,必须抓住龙头,率先发展,才能带动整个区域文化共同繁荣,从而真正实现经济的转型发展。临汾文化的这个核心与龙头就是尧文化。 二、把尧文化作为临汾转型发展的龙头和精神动力 自从年开始,中国社科院和山西考古专家对“陶寺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研究,至今已进行了将近40年时间。特别是近些年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以及“国家大遗址考古计划”,均对陶寺遗址发掘和研究加大了投入。陶寺遗址愈来愈丰富的考古发现,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越来越多地同尧舜的文献记载相印证,加上地方学者从乡土文化、地方志、历史文献、历史记忆、神话传说的角度,对尧都平阳的不懈探索和宣传普及,使得陶寺遗址乃唐尧之都的观点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北京中科医院假北京白癜风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