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影响 作者:杨治平临汾作为一个地级市,是全国少有的对中国政治历史文化进程有重要影响的地区。 在远古的尧、舜和夏王朝时期,显然是中国的中心,在陶寺一带建立的"邦国"最早被称为"中国"。陶寺考古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大亮点,其研究成果可以进一步证明,"中国"这一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后来"大中国"的走向,潜藏着诸多"为什么今天的中国是这个样子"的"基因密码"。 东周时期分为“春秋”和“战国”,在临汾这块土地上建立起的晋国和后来一分为韩赵魏的三个国家,都长时间雄霸天下,临汾这块土地仍然处于全国"聚焦"的中心位置。 后来的秦汉唐时期,国家的都城在西安、洛阳一带,临汾虽不再是全国的中心,但距离京师位置很近,因其特殊的地理区位和不断产生的杰出人物,一定程度有力地拱卫着和支撑了京师的安全和政权统治,"得河东者得天下"。 国家分治严重的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以及少数民族统治的辽金元时期,临汾战乱较少,经济文化发达,他在中囯文明进程中依然伴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坚守了中华文明“正统”的儒家文化,另一方面又起到推动民族融合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较长时间是全国的“一线”至少是“二线城市”。 到了明清和中华民国时期,临汾降格为国家的普通行政区,回望历史,临汾大地保留下来大量“国保级”文物,发生了一些有影响的重大事件,比如明初“大槐树”移民,“平阳商人”的崛起并带动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晋商和陕商的发展。还有闫锡山省政府抗战时期移址临汾等等。 近代以来的“红色文化”不可忽视,临汾是中国共产党在山西领导和推动民族抗战以及自身力量快速发展壮大的重要地区,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讲述临汾历史不可忘却这里富集的“三皇五帝”传说和成果丰硕的人类起源考古发掘。把这些做些简要梳理,对承办好旅发大会,讲好临汾故事,发展文旅产业会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临汾历史上五次建都和 有影响的五个名称 临汾历史上有五次建都,分别是尧王"都"平阳,晋国"都"翼城、曲沃、侯马、襄汾一带,战国前期的韩国"都"临汾,楚汉战争时期魏王豹"都"平阳,后汉时期刘渊"都"平阳。这五次建都虽都算不上“现代中国”地理概念上的全国政权,但意义都很大。 尧"都"平阳是“中国历史第一都”,把中华文明史按国际史学界认可的“有史料、有考古实证、有文字”等历史文明标准,从殷商向前推进了至少年,“尧都“是信史而不是传说成为定论,被广泛认为是中国文明的起始点。我们习惯讲的“中华文明五千年”,从"尧都"算起,到现在已有年,中国古代文明与世界另外三大古文明(古埃及文明、古两河文明、古印度文明)在时间段上明显相近,这是陶寺考古列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引起国家高度重视,以中国社科院和中宣部名义对外新闻发布的一个重要原因。 晋国"都"临汾南部一带,是近年来考古学界的重要发现。晋国以后年到西汉司马迁写巜史记》时,对晋国的位置已语焉不清了,至使晋国起源在哪里?打了几千年官司,我年上大学,历史老师仍是按"太原晋祠说",前年太原申办旅发大会,一位知名学者仍持此说。这个问题目前已盖棺论定,如果还讲不清只能说明历史的无知。"晋国初始封地"等晋国遗址的发现和研究,对中国和山西的历史和考古工作价值明显,国务院同样高度重视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晋国遗址考古成果是重要依据。 遗憾的是这些在社会上缺乏宣传,许多人并不知道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晋文候做了很大贡献。春秋时期近年,晋国称霸就长达年,是"春秋五霸"中时间最长的。山西省博物院院徽就是晋国的吉祥物——鸟尊。晋国后来一分为三,成为东周时期划分春秋和战国的标志事件,晋国分裂的韩赵魏占了战国七雄"中的三个,这三个国家后期的都城分别是现在郑州南新郑、河北邯郸、河南开封,包括了传统概念上的整个中原地区。 战国时期的韩国"都"临汾,时间不是很长,但很可能是现代韩国名称的来源(韩国与中国同属东亚儒家文化圈)。有意思的是,韩赵魏初期三分晋国,是以现在的临汾为中心,把临汾"三分"了,临汾城及东部为韩国领土,西、南部是魏国领土,北部是赵国领土。 魏王豹"都"临汾,时间更短,也能说明历史上临汾战略位置重要。 后汉刘渊"都"平阳,属于少数民族政权建都中原的先例,是中华民族融合的重要事件,对后来带有混血血统的隋唐杨氏、李氏政权有一定的影响。 临汾做为全国的一个行政区域,历史上比较响亮的名字有五个:一是河东,二是晋卅,三是平阳,四是晋南,五是临汾。 这五个名称,时间交错,前四个按行政区划又较长时期与运城在一起,但治所多在现在的临汾境内。即使是河东,按治所也有相当长时间在临汾。这是与运城比较,临汾占有的地理区位、水路陆路交通(古代汾河的交通作用非常重要,是山西联系渭河和中原的重要通道)和文明先发等因素决定的。从临汾不同时期名称含义的变化,也能看出临汾在全国和山西位置的演进过程。(杨治平:临汾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 (未完待续) |